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6 13:1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3:06
这位考生名叫李蟠,江苏徐州丰县人,是清朝康熙年间丁丑科状元。他的科举经历很有趣,而仕途却很坎坷。
1、天才少年,大器晚成
李蟠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弇,是南明年间的拔贡。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李蟠从小就天资过人,聪慧颖悟。
据史料记载,李蟠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写文章下笔成章,洋洋千言,往往一气呵成,不改一字。“幼岐嶷,读书十行俱下,为文洋洋数千言,下笔不加点。”(清蒋攸铦《李蟠传》)
和一些文弱书生不同,李蟠身材高大,特别能吃。虽然很聪明,但年轻时贪玩,读书并不用功。玩什么呢?他特别喜欢玩一种鸟——鹞鹰,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一直疯玩到28岁,李蟠才安下心来,拜师学习。为了表示自己发愤读书的决心,他将自己养的鹞鹰全部摔死,从此心无旁鹜专心读书。8年后,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36岁的李蟠考中举人。
2、边吃边考,饽饽状元
李蟠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很有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进京赶考。
在古代,为了防止科考作弊,考生们进入考场后,一定要等所有科目都考完之后才能出考场。不少考生都带着馒头等食物入场。李蟠因为身材高大,饭量又大,所以用袋子背了足足36个馒头进了考场。
为什么要带36个馒头呢?也许是为了图个吉利,又或许是个巧合——这一年,是康熙36年,而李蟠时年正好36岁。
李蟠写字较慢,在考场中一边思考,一边答题,饿了就吃几口馒头。眼看着天渐渐暗了下来,其他考生陆陆续续交卷走出考场,只有李蟠还在慢条斯理地答着考卷。
主考官几次催促,李蟠有些着急,就向主考官求情说:“学生毕生所学在此一举,还请大人不要催*,让我慢慢写完吧。”
考官被他的话所打动,就给他送来了蜡烛。36个馒头吃完后,李蟠又向主考官要了几个馒头,一直到半夜四更才答完所有考题,交卷出场。
李蟠考场向主考官要馒头吃的事,很快在京城传开了,后来传到了康熙耳中,康熙也觉得挺有趣,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认为李蟠是个刻苦认真的饱学之士,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后来的殿试中,李蟠的《廷对制策》,洋洋洒洒2000余字,内容贴题,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切中时弊,深受康熙赏识,钦点李蟠为一甲进士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并授其为翰林院修撰。
李蟠中状元的消息传出后,与他同榜的探花姜宸英特意做了一首诗调侃他:“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自此,李蟠“饽饽状元”的美名就传了出去。
3、为官正直,仕途坎坷
李蟠为官正直,刚正不阿,被称为“天朝第一人物”。1699年,李蟠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期间,坚持公正取才,不畏权贵,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有才有识之士。鄂尔泰、史贻直、杜讷等名臣皆出自其手。
但这样一来,就得罪了一些落第权贵子弟。他们就借机造谣生非,污蔑中伤李蟠,说他以权谋私,在考试中营私舞弊。康熙帝下诏,另安排考官,将此前李蟠考选的举人重新复试,结果无一落选,这才还了李蟠清白。“而不得志者乃以蜚语中蟠。事闻,复试殿廷,无一黜落者,得解。”(清蒋攸铦《李蟠传》)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在朝廷为官的戏剧家孔尚任,根据李蟠营私舞弊的传闻写了《通天榜传奇》一剧,在京城到处传播,一时之间闹得满城风雨。最后终于惹怒了康熙,下诣将李蟠流放沈阳,直到三年后才为其平反,赐其归乡。
后来,康熙南巡时,想再次起用李蟠。但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李蟠对仕途已心灰意冷,就找借口婉拒了朝廷的美意,此后再未出仕为官。
李蟠回乡后,整日吟待作赋,自得其乐。他的文章和书法很有名,著有《偶然集》和《根庵文集》。《偶然集》已失传。“昭雪得赐还,归居林下,时以著述自娱,着有《偶然集》。”(清蒋攸铦《李蟠传》)
雍正六年(1728年)四月,李蟠病逝于家乡,时年74岁。
李蟠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却因流言中伤而仕途失意,实在令人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3:06
这位考生因为文采出众,被皇帝钦点为状元,但是因为他为人太过正直,所以受到了其他*的排挤,仕途方面不是特别顺利,被冤枉,被皇帝流放到沈阳,后来沉冤得雪,回到了家乡,不再管朝堂之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3:07
这位考生是康熙年间的李蟠,康熙皇帝看了他背馒头考试的行为认为他很能吃苦,是朝廷需要的人才,于是封了他为新科状元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3:07
古代那位背一袋子馒头去考试的奇葩考生,后来他得到了康熙的赏识,对他大大提拔,最后他被人诬陷,后来被康熙皇帝流放到边关。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3:08
他后来得到了康熙的重用,为国家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最终他被人诬陷,被流放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