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00:2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21:26
谁知嫁商贾 令人却愁苦 ——《聊斋志异》的商妇世界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近五百篇,其中描写和塑造的人物就有几百个之多。这些人物形形色色,书生、商贾、官宦、妓女、鬼、狐、花、妖……不一而足。其中一些形象已经被各个时期的研究者从各角度、各层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有一种形象却少有人涉及和关注,这就是其中的商妇形象。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商妇的作品有三四十篇,商妇个性鲜明的作品就有二十多篇①。这么多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商妇形象,却少有人研究,不能不说是《聊斋志异》研究的遗憾。一商妇作为中国妇女的一部分,自然大多数妇女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如吃苦耐劳、善良朴实、聪明能干等在她们身上也有体现。和普通的妇女相比,商妇可能要更勤劳、更辛苦。因为她们的丈夫大多常年在外,家里家外的一切都得由商妇亲自操持,所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她们可能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甚至更多的艰辛。如《房文淑》中的邓成德“与妻娄约,年终必返;既而数年无音”,其妻在家只能“日惟以纺绩自给”。后来为了给“传其已死”的丈夫留下传宗接代的香火,收留抚养了一个孩子。本来自己的生活就够艰难了,有了孩子之后,要“早起抱儿”,“不能操作谋衣食,益窘”,她的艰辛和窘迫可想而知。但她没有抱怨,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就舍弃了孩子,甚至在孩子的母亲又来之时,“恐其索儿,先问其不谋而去之罪,后叙其鞠养之苦”,即使连孩子母亲所赠之金也“坚却之”,恐怕孩子再被抱走。善良朴实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商妇们也大多具有。如《纫针》篇的夏氏,为了救助一个不相识的人,“百计为之营谋”,“竭力”为之谋得三十金,甚至不惜“典质相付”和“使人假诸其母”。三十金终于凑够了,但又被“盗穴壁”,抢走了。夏氏“乃对灯啜泣”,觉得无颜再见纫针*,于是“见婢睡熟,乃引带自经于棂间。”这样一个为了别人,不惜自己的金钱,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去实现自己诺言的商妇,她的善良即使在中国妇女史上也是罕见的。有的商妇聪明灵慧,“巾帼不让须眉”,在男子一筹莫展之际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鸦头》篇中的王文虽然同鸦头私奔到汉江口,但苦无生计,担心“室对芙蓉,家徒四壁,实难*,恐终见弃置”,鸦头就劝他“何为此虑。今市货皆可居,三数口,淡薄亦可自给。可鬻驴子作资本”,于是“王如言,即门前设小肆,王与仆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鸦头不但给王文指出了“做什么”,而且指出了“如何做”。正是有了鸦头的正确的建议,王文一家才“日获赢余,饮膳甚优。积年余,渐能蓄婢媪”,王文也才能“自是不着犊鼻,但课督而已。”当然《聊斋志异》中也有描写商妇小聪明的,如《恒娘》中的恒娘,帛商狄姓之妻,不但自己靠小聪明赢得了丈夫的宠爱,还把“绝招”传给了邻妇朱氏。有的商妇不但聪明灵慧,还很能干,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丈夫。如《小二》篇中的小二“为人灵巧,善居积,经纪过于男子”,所开琉璃厂,“每进工人而指点之,一切碁灯,其奇式幻采,诸肆莫能及,以故直昂得速售。居数年,财益称雄”,她丈夫虽说是同她一块经营,但也只是在“五日一课”时,“为之点籍唱名数焉”。从上述所看,《聊斋志异》中的商妇作为中国妇女的一部分,是具有中国妇女应有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二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所以有诗描写商妇:“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②,有山西的顺口溜如此描写商妇:“有女嫁给走京汉,十年夫妻两年半。白天里伺候公和婆,夜晚改嫁与四堵墙。” 有徽州古民谣如此描写商妇:“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从这些诗和民谣来看,商妇和一般的妇女有很大不同:丈夫常年经商在外,尤其是行商,不能经常在家陪妻子。《聊斋志异》中也有同样的描写。如《犬奸》中的青州贾某,“客于外,恒经岁不归。”《夜叉国》中的交州徐姓,“泛海为贾”,回家已是几年之后,与夜叉生的孩子都大了。《房文淑》中的邓成德,“与妻娄约,年终必返;既而数年无音,传其已死”。《大男》中的奚成列,为避妒妻,“亡去”,后“弃儒为商”,十几年未归家。《锦瑟》中的陕中贾某,“恒月不归”。正因为商贾经年在外经商,家中没有男子,商妇们生活的艰辛和情感的煎熬要远远大于普通的妇女。安全问题。因为丈夫不能经常陪在身边,商妇的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贾儿》篇中的楚某翁,因“贾于外”,其妻为狐蛊惑,狐虽最后被杀,但商妇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商妇》中的天津商人某,“贾远方”,其妻当晚被吊死鬼捉替身自经而死,如果商人在的话也许这样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诗谳》中的青州居民范小山,“贩笔为业,行贾未归。四月间,妻贺氏独居,夜为盗所杀。”《折狱》中的贾妻王氏,被贼人所挟,终被“淫之”,而且戏言成祸,导致自己丈夫被杀,自己也“自经死”。可见商妇的安全问题比其她妇女的安全问题要严重的多。情感问题。“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识几人船。”③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商人“重利轻离别”④,商人妇只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④还有前面所述的顺口溜“白天里伺候公和婆,夜晚改嫁与四堵墙”,这些都写出来商妇情感上的寂寞孤独和对生理*的渴求。《聊斋志异》也有这样的描写,如《青城妇》中的“青城山寡妇”,因丈夫“以故西归,年余复返”,“夫妻一聚,而商暴卒”,作者给出的原因并不能使人信服,反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寡妇平时对*的压制和见到丈夫后对*的渴求。有的商妇能够忍受孤独的痛苦和情感的煎熬,为自己的丈夫守贞。如《大男》中的妾何氏,在丈夫离家十几年杳无音信的情况下,虽备受奚妻申氏的折磨和“抑勒令嫁”,但何“志不摇”;即使两度被卖,也始终保持自己的清白不污。《房文淑》中的邓妻娄氏,因丈夫 “数年无音,传其已死”,其兄“欲改醮之”,娄犹抱有希望,“更以三年为期”,终未改嫁。《诗谳》中的贩笔为业的范小山之妻贺氏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独居,常以刀自卫”,张成“欲挑之”时,就奋力反抗,“捉成衣,操刀而起”,“妇力挽,令不得脱,且号。”最后被杀身亡。有的商妇则不能忍受寂寞的煎熬,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感和生理的需求,就会寻找解决的途径:有的是自己解决,像《犬奸》的青州贾妻,就“引白犬与交”,虽被作者所不齿,但商妇的受到的寂寞和情欲的煎熬是可以想象到的;有的则“红杏出墙”,去寻找丈夫的“替代品”,释放自己的情感和*。这个在《聊斋志异》中有描写和揭示。像《胭脂》中的负贩龚姓之妻王氏幼时就“与邻生宿介通”,“既嫁,宿侦夫他出,辄寻旧好。”《折狱》中的贾妻王氏虽是被胁迫,但也不排除半推半就的意图,“我非不愿相交。”《折狱》附则里的“揭数百金出作贸易”的何甲妻就与同村王五“私已久”。虽然说“商人重利轻别离”,也经常经商在外,但也并不代表商妇们没有过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像《白秋练》、《锦瑟》、《小二》、《蕙芳》、《霍女》、《鸦头》、《罗刹海市》等篇就描写了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故事,这些故事前人已做过不少研究和分析,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三《聊斋志异》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蒲松龄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就以妇女改嫁问题来看:《聊斋志异》中有不少作品写到了商妇的改嫁。《罗刹海市》中马骥因“咸谓其已死”,“妻已他适”。《夜叉国》中的交州徐姓,长时间未归,“至家,妻已醮”。《房文淑》中因邓德成“数年无音,传其已死”,其妻兄“以其无子”,欲“改醮”其妻娄氏。《大男》中的奚成列十几年未归,先是其妾被卖,后其妻申氏被其兄苞“劝令再适”。唯有《牛成章》篇,虽被何守奇评为“足以警负心再醮者”,但牛成章把前妻抓来,并“口齕其项”“摘耳顿骂”,骂的内容却是“何弃吾儿”,他生气的应该是其妻“货产入囊,改醮而去”致使“遗两孤,难以存济”。而蒲松龄却又是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贞节观念是极力赞同和倡扬的。这在他的其它作品中可能表现的更充分些。他对守贞、守节的妇女大力赞扬。他曾经有一篇文章《请表一门双节呈》就是上书呈请旌扬刘家婆媳双双守节数十年的烈行⑤。在《乔女》中对心许孟生却矢志不二嫁的乔女大加赞扬。对失贞、失节的妇女则是歧视、反感。《金姑夫》中的梅姑,“未嫁而夫早死,遂矢志不醮,三旬而卒,族人祠之”。不想为鬼数百年后,梅姑竟招金生为婿,蒲松龄在“异史氏曰”指责梅姑“抑何其无耻也”。在《耿十八》篇中,他对改嫁的寡妇表现出十分反感、极为歧视的态度。在《金生色》中,则让金氏子的鬼魂借人之手,将不守“贞操”的妻子杀死,给“不贞不节”的寡妇以极残酷的惩罚。由此来看,蒲松龄对妇女再嫁的看法是有矛盾的,这可能跟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清初统治者推行的所谓的正统思想的矛盾有很大关系。明代中后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界的启蒙运动也随之产生,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思想迥然不同的“异端”思想,代表人物有李贽、汤显祖、徐渭、何心隐等,他们都反对三纲五常等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伦理思想,尤其反对宋明理学所倡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提倡人欲、真情、自然天性等,肯定人的物质*。文学界也产生了不少以此为理念的作品,像《牡丹亭》、“三言二拍”等,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蒲松龄出生在明末清初,晚明启蒙思想余韵未尽,而且受到明剧作家汤显祖的影响比较深,所以蒲松龄受晚明启蒙思想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贯彻到他的创造中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一定程度上对妇女再嫁不置可否的原因。但是,明中后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晚明文学思潮毕竟只是昙花一现,它只可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不可能使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走上迅速解体的道路。而清朝在根基稳固之后大力推崇程朱理学,顺治即位后就规定,科举考试凡《四书》、《五经》试题均以程朱学派解释为依据。康熙则钦定编纂《朱子全书》,并亲自写序以示尊崇。最高统治者凭借*权力推重程朱理学,对清代文人影响很大。蒲松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晚明哲学、文学思潮的影响,但他更是自幼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文人,对追求功名执迷不悔,醉心于科举。作为封建文人,他的社会道德观无法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框架,反而打着传统思想的烙印。这也就是他注重贞节观,总体上反对妇女再嫁的原因了。蒲松龄的思想是复杂的,一定程度上也是矛盾的,因此在对商妇的描写和塑造上和明中后期的作家像冯梦龙、凌蒙初等相比,他的作品中的闪耀的人性的光辉要逊色不少。结语不过,我们也不能拿现代的标准来苛求蒲松龄,毕竟一个作家不可能突破他的生活时代的局限。总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商妇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可以使我们了解清代商妇们的喜怒哀乐,了解到蒲松龄的思想观念,感受到《聊斋志异》的无穷魅力。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21:26
商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最低层的,嫁给商贾往往会在社会上抬不起头,且商人为养家常年在外,妻子寂寞因此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