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作者是怎么抒发对贵妃的同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7 07:1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0:07
马嵬作者李商隐借题发挥,替情人鸣不平。
李商隐曾到马嵬坡游历,在杨贵妃之死这件事情上,他的态度异常明确,先后写下了两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杨贵妃之死的看法。
《马嵬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面两句主要是记录史实,后面两句则是表达了李商隐对杨贵妃的同情,言下之意就是——唐朝的*根本就不是由于杨贵妃引起的,不应该由一个弱女子承担祸国殃民的责任。
李商隐的这个观点在接下来的《马嵬其二》中有进一步的说明: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在第一首诗的前提下,进一步阐明了作者对杨贵妃之死这个历史事件的态度。认为当初唐玄宗与杨贵妃海誓山盟、累世夫妻的爱情故事都是虚幻的,在*利益面前,唐玄宗抛却了夫妻恩情,让恋人背起了所有的责任,让世人为之不齿。杨贵妃纵使拥有皇帝的宠爱,命运却还比不过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媳妇来得幸福。
从上面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通过替杨贵妃不值得,来表达对唐玄宗***的强烈批判和嘲讽。但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朦胧著称,他在诗中的观点就仅此而已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我本人的理解,李商隐是通过这首咏史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是借题发挥,为自己已故情人鸣不平。
据考证,唐文宗朝时期,宫廷秽乱,宫中妃嫔、婢女常常与宫外男子私通。在这种情形下,李商隐也有一对宫中姐妹花情人——飞鸾轻凤,她们都是唐文宗的妃嫔。李商隐经常扮作道士入宫与她们私会,三人情真意切、百般缠绵。
后来,唐文宗大力整治后宫风气,飞鸾轻凤姐妹受到责罚而投井自尽了。得知此消息的李商隐,心中悲恸万分,既对飞鸾轻凤姐妹的死感到不值,又痛恨唐文宗将后宫秽乱的所有责任都推到这些女子的身上。于是他借痛批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历史事件,来隐晦表达对唐文宗朝*不敢担当、**的强烈不满,也是为已故情人飞鸾轻凤姐妹的白白牺牲打抱不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0:07
《马嵬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面两句主要是记录史实,后面两句则是表达了李商隐对杨贵妃的同情,言下之意就是——唐朝的*根本就不是由于杨贵妃引起的,不应该由一个弱女子承担祸国殃民的责任。
李商隐的这个观点在接下来的《马嵬其二》中有进一步的说明: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在第一首诗的前提下,进一步阐明了作者对杨贵妃之死这个历史事件的态度。认为当初唐玄宗与杨贵妃海誓山盟、累世夫妻的爱情故事都是虚幻的,在*利益面前,唐玄宗抛却了夫妻恩情,让恋人背起了所有的责任,让世人为之不齿。杨贵妃纵使拥有皇帝的宠爱,命运却还比不过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媳妇来得幸福。
从上面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通过替杨贵妃不值得,来表达对唐玄宗***的强烈批判和嘲讽。但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朦胧著称,他在诗中的观点就仅此而已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我本人的理解,李商隐是通过这首咏史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是借题发挥,为自己已故情人鸣不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0:08
袁枚 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马嵬作者是怎么抒发对贵妃的同情?
《马嵬其一》: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面两句主要是记录史实,后面两句则是表达了李商隐对杨贵妃的同情,言下之意就是——唐朝的动乱根本就不是由于杨贵妃引起的,不应该由一个弱女子承担祸国殃民的责任。李商隐的这个观点在接下来...
马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后两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原诗: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译文:用不到去...
杨贵妃死后,唐朝诗人刘禹锡做了哪首诗表达对杨贵妃的情感?
但考虑一下这首诗写成的时候,马嵬兵变已经过去了快七十年,具体细节流传有些出入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样是唐代诗人,杜牧还写过“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 ”的句子,这也被后人认为是杨贵妃“死于乱军”的例证之一。三、刘禹锡的看法安史之乱与马嵬兵变,是玄宗之后诗人经常涉及的...
马嵬(李商隐)的主旨以及写作手法
《马嵬》主旨: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此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政治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
马嵬袁杖,马嵬李商隐同名《马嵬》,两首作品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其一】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袁枚的《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
有没有写马嵬事变批判杨贵妃的诗?
《马嵬》 作者袁枚 朝代:清 体裁:七绝 类型:怀古 原文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
《马嵬驿》袁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
”长生殿上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泪没有多少,而要大书特书,深表同情,而不书及比长生殿上泪更多的石壕村。这里,作者严肃地批评了白居易,自有其道理在。似乎可以这样悦,衰枚的这首《马嵬》诗,高出于前人所有咏马嵬之事者。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
马嵬中,作者说写此诗是为了“借古人往事抒发自己的怀抱”结合全诗,简 ...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
马嵬袁枚诗人告诫世人莫唱当年长恨歌的理由是什么
实际上,玄宗既不值得同情,亦非对爱情专一的痴男,而是一个寡情薄义的负心汉。且不说他得到杨妃后,便抛弃了原来的爱妃江采萍;即使对宠爱无比的杨贵妃,当面临爱情与生命的抉择时,亦为保老命而舍弃爱妃。在眼看着“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时刻,早把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的山盟海誓抛到九霄云外了!本...
李商隐【马嵬】其二的手法和主旨?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2、主旨: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