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32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5:04
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王亚平在天宫讲解和实验演示。
1、实验(质量测量)
在神州十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重量——74千克。
揭秘内容:牛顿第二定律
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
2、实验(单摆运动)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揭秘内容:太空失重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专家: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回复力,钢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3、实验(陀螺运动)
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揭秘内容:角动量守恒
特级教师骆兴高: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
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4、实验(制作水膜与水球)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
揭秘内容: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失重时,水珠之间没有了重力的挤压,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
扩展资料:
讲课背景
2013年6月中旬,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和*电视台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
并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也进行相关训练,本次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最终确定。
讲课意义
作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将提升全民对航天的兴趣,还会从应用上推动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成为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发展的契机。
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可以对地外航天器进行至少40分钟的实时监控,这意味中国已经拥有对洲际导弹进行全程的调整和监控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空授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6:22
授课内容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主要是使中小学生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在实验开始,神舟十号指令长聂海胜首先做了一个“太空打坐”
原因:由于处于失重环境,重力全部用于提供向心力,因而可以定于空中不动。(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一
质量测量
在失重的太空,地面的测重不再奏效。“那么,航天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怎么称重呢?”太空教师王亚平问。
在神州十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重量——74千克。
揭秘:牛顿第二定律
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
特级教师骆兴高: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实验二
单摆运动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揭秘:太空失重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专家: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回复力,钢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
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实验三
陀螺运动
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揭密:角动量守恒
特级教师骆兴高: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何为“定轴性”?就是当陀螺转子以高速旋转时,在没有任何外力矩作用在陀螺仪上时,陀螺仪的自转轴在惯性空间中的指向保持稳定不变的特性,也称为稳定性。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
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
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并不是因为角动量守恒定理不成立,而是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实验四
制作水膜与水球
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也是最神奇的实验。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
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
揭秘:液体表面张力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的专家: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以及表面张力大小都是一样的。
只是,在失重的状态下,表面张力表现更为明显。失重时,水珠之间没有了重力的挤压,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
特级教师骆兴高: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这种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就是表面张力。
微观表现为分子引力,宏观体现即液体表面的张力。当针尖戳入水球时,水的表面张力依然存在,故水球不被破坏。
为配合此次太空授课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在2013年5月24日至6月10日期间举办了“我问航天员”——太空授课大型问题征集活动,收集中小学生朋友对载人航天科技、航天飞行、空间科学及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等领域的提问。
已经征集到数千个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除了部分由参与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或航天专家在活动后期以访谈、文字或“微访谈”方式回答外,还将在此次太空授课中提交给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予以解答。
此外,还将挑选2-3名热心提问的中学生到太空授课的地面现场,与340公里之外的“太空老师”进行互动。
本次太空授课将持续45分钟,课程内容为展示并讲解太空中的失重现象等。此次授课将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实现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
扩展资料
讲课背景
太空授课,是指在太空中进行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授课目的是让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2013年6月中旬,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女飞行员)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和*电视台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也进行相关训练。
本次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最终确定。
人物简介
王亚平,1980年1月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毕业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中国女航天员。
1997年,王亚平被选至长春飞行学院。2001年,获得军事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2000年5月入党。2010年5月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近三年的航天员训练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2013年7月26日,王亚平获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及*航天功勋奖章。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航天员王亚平被授予年会最佳技术报告奖。
现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中校*。全国青联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空授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亚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7:56
授课内容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主要是使中小学生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在实验开始,神舟十号指令长聂海胜首先做了一个“太空打坐”
原因:由于处于失重环境,重力全部用于提供向心力,因而可以定于空中不动。(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一
质量测量
在失重的太空,地面的测重不再奏效。“那么,航天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怎么称重”太空教师王亚平问。
在神州十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
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重量——74千克。
揭秘:牛顿第二定律
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
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
特级教师骆兴高: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
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扩展资料
讲课背景
太空授课,是指在太空中进行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授课目的是让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
2013年6月中旬,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女飞行员)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和*电视台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也进行相关训练。
本次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最终确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9:48
航天员完成【太空质量测量】、【太空单摆运动】、【太空陀螺运动】、【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等实验,向青少年讲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并与地面课堂学生进行互动。神十航天员与地面课堂学生互动交流,回答了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防护措施、航天员对抗失重方法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一堂不同寻常的物理课将在今天上午10时许开讲,授课地点是300多公里外的太空,主讲者是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6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并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接下来,人们最关注的我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将在今天揭开神秘面纱。航天员讲什么?怎么讲?学生们又能学到什么?这些答案都将一一揭晓。
【何时上课?】
今天10时许王亚平主讲
据央视消息,由教育部、中国载人航天办、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将于今天上午10时许举行。
此次太空授课将由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将担任授课助理和摄像师。
央视新闻频道将对太空授课活动进行全程直播,央视一套节目等也将并机播出。
【在哪上课?】
地面课堂设在北京*附中
在太空中如何测量航天员的质量?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与地球上有什么不一样?液体表面张力有何作用……今天上午,在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地面课堂——北京*附中教室里,330余名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将在王亚平“老师”的带领下,探索太空的奥秘。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将同步组织收听收看。
据介绍,*附中已具备了与神舟十号航天员双向音视频通话互动的能力。为了配合此次太空授课,*附中临时调整了学生们的课程表。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全校集中收看太空课程。为了充分利用此次太空授课的宝贵机会,学校还在学生中征集了想向航天员提出的问题。此前,教育部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妥善调课,组织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讲些什么?】
1.失重状态下身体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授课一开始,王亚平就给地面同学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失重了,我们的身体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要是能测量一下就好了。
在太空中我们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
王亚平:不用担心,我们有专门测质量的装置——“质量测量仪”。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质量测量仪,这是一个人体支架,这是一个腹撑,用来固定待测航天员用。下面呢,就由我和指令长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测质量的过程。同学们可以先目测一下我们指令长的质量有多少呢?好,现在我们开始演示,首先让指令长固定在质量测量仪上,然后我把连接运动机构的钢丝绳拉到指定位置,准备开始,拉力使他回到了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他的质量。好,让我们的摄像师来个特写,我们来看看我们指令长的质量是多少呢?嗯,74千克。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
2.太空单摆运动
中国宇航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已经进入第二个项目:太空单摆运动。
此次授课系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一系列基础物理实验,展示给全国青少年。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作为“地面课堂”,与神十航天员天地连线。
3.展示微重力下的物理现象,太空制作水膜
王亚平:我做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看来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可以形成这么大的一个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地面上有重力的影响,所以水膜一出水,就容易破裂,而在太空中,由于处于失重状态,水的表面张力就会“大显神威”,所以就能轻松地形成水膜。那这个水膜结实吗?我们来验证一下。现在轻轻地晃动它,同学们看到了,即使我来回地摇晃它,它也不会轻易地破裂。而是甩出来一些小水滴,不过这个小水滴我们要用吸水纸将它给收集走,避免它们到处乱飞影响我们的设备安全。
王亚平:接下来我要试着把一个中国结贴到水膜的表面,看它能不能够否承住这个中国结。好,现在把中国结轻轻地贴到水膜的表面。哎,贴上了!现在中国结已经被贴附到了水膜的表面,看来这个水膜还是足够结实的!
4、太空陀螺运动
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演示陀螺在太空中的运动。
5.太空制作水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11:56
由教育部、中国载人航天办、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已于6月20日上午10时4分至10时55分举行。
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北京*附中学生可现场提问。
具体讲课内容总结:
一、实验部分:
质量测量
1.怎么在天空测量物体的重量? 质量测量仪—— 牛顿第二定律。
单摆运动
2.太空物体振动频率与质量关系同地面一样。
3.太空单摆运动的初速度很小会也造成小球圆周运动;
4.太空上下的方位感?人工定义上下,朝向地球为下;
陀螺运动
5.陀螺定轴原理。静止陀螺受干扰力翻滚向前运动,轴不固定,旋转的陀螺定轴性旋转向前运动,轴向不变;
水膜、水球实验
6.水在太空失重环境,不会自行留出;
7.失重状态水表面张力作用,普通水会形成非常大的水膜,且水膜十分结实,不会轻易破裂,只会甩出小水滴;而地面重力影响,水膜出水会造成破裂;
8.向水膜表面慢慢加少许水,水膜会渐渐变厚,最终形成大水球。水球中的小气泡吸取后会形成透镜,同时注入两个不会融合。环境不同,现象不同;
9.将红色液体注入水球中,液体会散开,形成一个漂亮的红色水球;
10.失重环境等太空环境会带给人类诸多好处。
‘
二、自由提问:
天宫一号的水是在地球带来的,在太空资源为一次性,我国太空的空间站可进行部分循环利用资源。
飞行近期暂时未见太空垃圾。但太空垃圾存在,数量很多,与航天器相撞几率小,但相撞很危险,所以采取措施保护。
失重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会造*体心血管失调、肌肉萎缩等,通常通过体育锻炼,药物,体育设备,体液均匀分布来应对;
在太空天是黑色的,星星不闪烁,由于飞船绕地球运动较快,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
图片来自网络,文字为根据附件视频总结;
如想了解更多,请下载附件查看授课视频(视频来自优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14:20
喝水,制作水膜,称物体的质量,做单摆实验,做陀螺实验,回答学生们的问题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17:02
讲她怎么从一个地球人变成一个外星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