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31 04: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30 22:11
蚂蚁集团IPO暂停一年,旗下明星产品花呗、借呗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随着社会形势和消费者观念的变化,必须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和业务发展边界,以充分引导理性借贷、降低个人债务杠杆为己任。
从“买买买”到“理性消费”
蚂蚁IPO暂停一年后,华远迎来了又一个“双十一”。与往年不同的是,有消费者发现,花呗今年没有发放“双十一”临时额度。在这个促销季,临时额度是很多消费者“囤货”的额外动力,也是“双十一”GMV(交易总额)屡创新高的重要营销手段。
在双11的前半个月,一个名为“账单助手”的功能低调上线。该功能鼓励用户设定每月预算金额(不会高于当前总额),并以此为基础向用户发送消费进度的强烈提醒。在支付确认界面,超过设定预算的消费者还会看到“过度消费”的提醒。
这个功能的效果是显著的,因为没有什么比“你已经超支了”的消息更能打消消费的*。根据白提供的数据,使用“账单助手”的用户账单金额平均下降了5%。
这并不是华远和白洁第一次推出类似的产品功能。今年1月,花呗、借呗首页出现了“理性消费自我管理”的功能。通过它,用户可以快速减少额度,调整支付顺序,甚至可以一键关闭花呗、借呗。界面一直是极简的,在页面的显著位置提示用户理性借贷,更突出的显示年化利率。
百花还在逐步降低年轻用户的额度。同样是这一年,大量20-30岁的年轻用户发现自己的额度降低到了几千元,甚至3000元以下。这一点也得到了蚂蚁集团的证实,官方回应表示确实在重新评估和调整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理性消费。
但是消费者对减排措施的意见却是两极化的。从金融监管*和社会普遍情绪来看,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降低个人债务杠杆,引导更加理性的消费行为势在必行,而花呗、借呗等行业领先产品具有示范效应。
然而,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用户抱怨说,他们辛辛苦苦“攒”了几年的配额,一下子就被“掉”了。“每个月我都按时还贷,为什么要给我减?"有用户愤怒地表示,要“打爆支付宝客服电话”。
在蚂蚁内部,这些调整在落地前就有过争论。降低体量意味着失去业务规模和用户数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底盘和盈利能力。有员工质疑这是“自废武功”。
时代变了。
根据蚂蚁集团2020年披露的招股书,花呗和借呗的用户总数超过5亿。服务尽可能多的长尾用户是花呗和借呗诞生的出发点,也确实被证明是成功的。
华远创立的2015年,中国GDP增速连续多年超过7%。选择信贷服务来提高生活水平和对冲通货膨胀是一个受欢迎的选择。但当时中国人均信用卡数量只有0.29张,消费金融可用率很低。
另一方面,消费信贷在当时被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央行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指导意见》,被视为中国消费信贷的起源。十年后,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央行于2009年正式启动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扩大内需,改善产能过剩。
2015-2017年,经济上行趋势明显,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达到高点。这种乐观也促成了花呗前两三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未来发展和收入增长充满信心
对于这种变化,花园和借园显然没有提前预见到,甚至可以说反应是滞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实验室主任尹振涛认为,这些变化尽管有经济形势和社会情绪的背景,但本质上是行业问题,反映在金融服务的适当性和金融服务的真实经济本源上。
反思过去
2020年10月,花呗的一则广告引起*哗然。广告中,37岁的施工队长正在给女儿过生日,配文是“一家三口,仔细算算,女儿的生日应该还过得去。”
有知乎网友用一个笑话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上一个借钱给女儿过生日的人是杨白劳。”这段话被大量转发,很多网友认为这是资本诱导的生活贫困家庭的透支消费。
而一个月后,更汹涌的*出现了。蚂蚁暂停IPO后,指责花呗借钱是“高利贷”的声音集中爆发。一夜之间,一千人指出。
对于这些指责,蚂蚁内部员工最初也是一头雾水。一位花呗员工透露,施工队队长的故事基于真实用户案例,原本是想传达花呗陪伴生活的小确幸。
更让公司困惑的是“高利贷”的指责。花呗和信用卡一样,有一个月的免息期,大部分用户都没有支付过利息。因为只收分期或逾期利息,不收循环利息,花呗的最低还款利率甚至低于信用卡。借钱的利率在同类产品中也处于较低水平。
但很快,他们意识到,委屈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我们自己的感知和外界的感知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错位,那么我们就必须忽略一些问题,这是非常危险的。”华远一位员工向《晚点》透露,在梳理整改方案的同时,华远也对过去几年的发展进行了内部检讨和反思。
蚂蚁团队开始意识到,在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中,确实忽略了一些问题,比如服务的恰当性,产品理念的传递。工具是无辜的,但产品可以有价值。花呗和贷款的用户量很大,包括
了年轻用户和低收入群体。他们在金融消费上的认知和素养还刚起步。花呗、借呗对于用户必须有理性的价值引导。“产品要符合商业逻辑,也要考虑社会伦理,站在用户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上为他负责,而不只是满足其当下的消费需求。如果缺失这种价值观,就必然会在某一天暴露问题,被挑战甚至被放弃。”一位借呗员工表示。
显然,倡导理性消费与理性信贷,就应该是花呗、借呗接下来的价值观。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认为,作为消费信贷的标杆,花呗、借呗只做到独善其身可能是不够的。面对数字时代对社会信任的全新挑战,还要在行业层面致力于信任重建,即金融科技企业不仅要拿*的监管牌照,也要拿“社会牌照”,也就是社会信任。而社会信任的获得无疑是行业生态良性发展的前提,消费信贷行业鱼龙混杂,“校园贷”、“714高炮”等乱象不除,花呗、借呗也会变成非法网贷的“背锅侠”。“高利贷”的指责,或多或少揭示了营造社会信任以矫正行业生态的紧迫性。
改变才刚刚开始
更大的改变在后面。
11月24日,花呗发布公告宣布启动品牌隔离工作。加上11月初借呗宣布品牌隔离,花呗、借呗至此将成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费金融”)的专属产品。由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将更新为“信用购”、“信用贷”。品牌隔离后,花呗将专注于中小额服务。
花呗官方并未透露中小额的区间。但据网友晒出的信息看,品牌隔离后,大部分用户的花呗额度在1万元以内。由于花呗的用户基础大,这一举措对于引导理性消费、降低个人负债杠杆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其他同类产品也有示范作用。
这也符合今年6月银*批复蚂蚁消金公司开业时的要求:花呗、借呗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平台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
这意味着,花呗、借呗将在蚂蚁消金公司这样一块更具含金量、监管也更为严格的牌照下运转。银行等金融机构出资的服务,也实现了在蚂蚁平台上独立运营。尹振涛认为,品牌隔离前,花呗、借呗虽然也是和银行联营模式,但外界感知更像自营。品牌隔离后,蚂蚁的平台、科技定位、边界更为清晰了。
虽然内外部环境、情绪在变,但消费信贷依然在积极发展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要“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稳中有升”。这一方面意味着,创新性质的普惠金融服务仍是当前经济社会的必需品。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发展必须稳当有序,欲速则不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因此消费金融行业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也不会变。
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品牌隔离只是开始,花呗、借呗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事情最终都指向一个命题:找到自身发展与用户、行业、社会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获得花呗和借呗额度,接下来我们重点谈谈花呗和借呗!
花呗其实就是网上信用卡,这个月买下个月还,借呗相当于就是银行贷款,但利息比银行稍高,好久就是借贷方面。
好多刚开通的花呗就是500额度,借呗就是2000额度,而且利息每日还是万5的利息,相当于就是我们说的1.5分的利息,借一万元一个月的利息就是150元,短时间用还行,长时间用利息就高了,但好处就是用起来方便,随借随还,利息还会给你降,我还在花呗的额度是18000元,借呗85000元的额度,利息是万3(我的芝麻分是741分),相当于一万一个月90元的利息勉强还行。我每次都是借出来短时间周转的,比如说借出来投我同学那的众筹工程,一般一个月左右能够回本,利润差不多10几个点,回款后我就马上还到支付宝了,很少分期还的,用了差不多一年,原来是网商和借呗各1万,利息万5,最后借呗给我关了,全转到网商上面,额度提为80000元,利息万3,用了一年后才给我涨了5000元,感觉还是可以了。
关键是记得要按时还款,多绑定一些自己的东西,比如信用卡、房产证、工作单位之类,这些网上都有的,还要多加些芝麻分高的好友,这样也助于推升额度。还一个就是要分期还款,让支付宝也赚钱,这样才能大家赚钱,钱一个人是赚不完的,只有大家赚才赚的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