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2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2:27
我们都知道,“纸”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2200年前,也就是西汉初期,但那时候的纸张质地还非常的粗糙,所以很少有人使用。到了公元105年,东汉著名发明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之后,纸张才得以被较为广泛的使用。那为何说是“较为”呢?因为当时造纸术虽然有所改进,生产出来的纸张的质量和数量也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其价格还是很贵,所以并没有做到普惠的程度。
那既然纸张的正式运用是在东汉时期。那么春秋时期出现的那则典故,即“纸上谈兵”又是怎么来的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赵括——剧照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这个典故!
话说在战国争霸的时候,赵国有一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后来被赵国国君册封为马服君。赵奢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此人自幼就学习兵法,谈论起用兵打仗来,说得头头是道。每当爷俩在谈论军事的时候,赵奢看着自己儿子说得津津有味,虽然这其中有很多错误,但是赵奢却没有驳斥他,但是也不敢表扬他。
赵奢的妻子很奇怪,便问他原因。赵奢答道:“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选自《史记》)
也就是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赵括虽然自由熟读兵书,但其本身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如果将来率军打仗的话,恐怕会遭到惨败。
果然,有一次秦国派遣大将白起率领百万大军来讨伐赵国。赵国当局派遣除了名将廉颇前往应战。廉颇作战经验丰富,他知道白起是长途行军,其后勤保障有限,只要能在长平坚守不战,白起自然就会退兵。白起看赵军无意出战,而这样耗下去损失的就是自己,于是便派人到赵国去散布留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傻傻的相信了这些流言蜚语,于是便撤下了廉颇,换上了赵括。当然了,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赵王换下廉颇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流言蜚语,廉颇的长期不战和赵王的进攻策略行成了矛盾,所以这才是廉颇被换下的重要原因。
白起——剧照
赵括上任之后,立即将廉颇的战法全盘更换,轻率地任用军官,并用兵书上的理论知识和秦军展开了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懂变通而中了秦军埋伏,赵军四十万军队全部被俘,后来被白起全部坑杀殆尽。赵国经此一役后元气大伤,不久便被秦国名将王翦灭掉。当然了,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也难逃厄运。
以上便是“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的大概内容,虽然这个典故的名字是叫做“纸上谈兵”。但其实,这个词的出现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赵括领兵一事就写到: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所以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任何“纸上谈兵”这个词。
长平之战地图
司马迁虽然说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后人则以“纸上谈兵”一词来加以形容,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在战国时期就有纸张的出现。而通过很多史料或者是影视剧我们也不难看到,在战国时候,人们基本上还是在用竹简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
所以说,“纸上谈兵”这个词,无非就是后人对赵括这个人物形象的概括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2:2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2:28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