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9 07:52
南岭东段地层发育较全,从新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图2-4),其中震旦系、寒 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分布较为广泛。
1.震旦系
南岭东段震旦系在粤北、粤西区、湘南、赣南和闽西南等地均有出露。该系以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为主,普遍夹古老变质火山岩类,含条带状磁铁矿为特征。多受区域变质及 混合岩化。底界不明,顶部常有硅质岩建造,可相变为灰岩、白云岩,以硅质岩为标志与 寒武系呈整合接触,总厚最大达6000m。
图2-4 南岭东段及其邻区地质简图
2.寒武系
寒武系在本区出露广泛,与震旦系形影相随,遍布全区,与震旦系呈整合、假整合接 触。以浅海相复理石建造夹硅质岩建造为主。岩性不等粒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和 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等为主。下部普遍夹炭质页岩,其中富含黄铜矿和磷质结核,并见 钒、铀矿化及石煤层。最大厚度大于5100m。
3.奥陶系
奥陶系的分布大致与寒武系相同,但不及前者广泛,二者呈整合接触。岩相组合与生 物群面貌也有明显不同。碳酸盐岩较多,晚期出现滞流相(页岩),并分布有浅海碎屑岩 建造,粤北见火山熔岩及角砾岩。中下部为笔石页岩相建造,中上部为浅海碎屑岩建造, 与寒武系呈整合接触,最大厚度约300m。
4.志留系
为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厚度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变薄,在区内出露甚少,但 在郁南连滩地区笔石十分丰富,岩石由条带状页岩及中细粒石英砂岩构成的韵律层组成, 偶见含砾砂岩。与泥盆系呈整合接触,最大厚度可达4300m。
5.泥盆系
泥盆系分布几乎遍及全区,主要发育中、上统。该系岩性复杂,岩相多变,古生物群 也丰富多彩,尤其是赋存有铁、硫、铅、锌、铜等多种矿产。湘南、粤西北一带下泥盆统 多为陆相-滨海浅海相碎屑及泥灰质沉积,中上统不整合超覆于元古界或下古生界之上。 上泥盆统为正常浅海沉积,大体以吴川、韶关、吉安一线为界,北西侧至 “江南古陆” 边缘以浅海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为主,东南侧为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建造,向东南至粤 闽边境,变为陆相。沉积区内岩性以浅灰、紫红、土*的砂岩为主,底部及顶部常夹较 多的砾岩,下部一般颗粒较粗,上部中页岩较多,局部以页岩为主,偶夹灰岩、凝灰质砂 岩、铁矿层及火山质砾岩(?),厚度因地而异。含弓石燕、云南贝动物群、斜方薄皮木 植物群及鱼类、海绵骨针、瓣鳃类等丰富的化石。上部被含古芦木、亚鳞木植物群为主的 大湖组所覆盖。该系度变化较大,由几百米至2000余米。
6.石炭系
本区石炭系发育良好,遍布全区,与泥盆系呈假整合-整合接触。该系岩性、岩相复 杂,生物丰富,并赋存煤、铁及建筑材料等重要矿产资源。以广西至湘赣边境为沉积中 心,下统自沉积中心向两侧的沉积,由浅海相碳酸盆岩夹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建造, 过渡为海陆交互相碳酸盐岩与含煤碎屑岩建造,最后为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沉积中心中 部厚度为1150~2220m,两侧减薄至535~714m;中上统黄龙组和船山组(或壶天群)分 布广泛,但各地厚度不一,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
7.二叠系
二叠系发育良好,分布较广泛,岩性、岩相复杂多变,生物较丰富,是区内重要的含 煤地层,并赋存锰、磷、耐火黏土及石灰石等矿产。二叠纪的沉积总体反映为:早二叠世 早期一度为海进型,以后主要呈现为一套海退型的层序。表现由碳酸盐岩到碎屑岩再到碳 酸盐岩(局部小规模海进)或红色碎屑盆地沉积的序列,这是因为地质历史发展的不可 逆性控制着前后两类碳酸盐岩及相应的生物群方面的巨大差异性的结果。由于二叠纪构造 运动的强度并不亚于石炭纪,因此,二叠纪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沉积区域形成的沉积相有 其特有的色彩。二叠系与石炭系呈假整合,东吴运动造成上下统之间普遍不整合。早二叠 世栖霞组岩相厚度稳定,为合燧石结核灰岩,底部普遍为含煤碎屑岩建造。晚二叠世龙潭 期自北向南存在显著的岩相厚度分带现象,大体上粤北、湘、赣一带是海陆交互相含煤 系,在江西萍乡厚近千米,往北海相成分增多,往东南至福建以陆相(翠屏山组)为主, 粒度变粗,不再含煤,厚仅数百米,代表华夏古陆边缘沉积。晚二叠世后期再次海侵,形 成两种同时异相沉积,即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长兴组)和浅海相硅质岩建造(大隆 组)。二叠纪的沉积盆地比石炭纪末有显著缩小,但沉积物仍有一定的过渡性和相似性。 大体上可分为湖泊相、三角洲相、滨海沼泽相、滨海相、台地相等。
8.三叠系
三叠系在区内分布较为广泛,在闽、湘、赣、粤、桂各省(区)均有分布,与下侏 罗统常呈连续沉积。根据沉积岩相、岩性组合和古生物特征,可划分为下、中、上三个 统,中下统多继承上古生界特点,为一套浅海碳酸盐岩建造或滨海、浅海碎屑岩建造,其 分布常与二叠系形影相随,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北及粤中区。上统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 覆于下伏地层之上,在海陆分布上有明显的改变,主要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 建造,海陆交互相主要分布于粤东、粤中及粤北地区。陆相沿吴川-四会深断裂带及佛冈 隆起呈串珠状分布,其沉积厚度变化较大,并与深大断裂带活动有关。
9.侏罗系
本区侏罗系出露十分广泛,除早侏罗世以海相为主外,大部分属陆相沉积。依沉积岩 相、岩性组合及生物群可明显地划分出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下部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 岩建造。与下伏的上三叠统为整合接触,厚度变化很大,273~2580m,含头足类、双壳 类及植物;上部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厚300~2348m。沿闽西南—粤东分布的下侏 罗统含类复理石及火山岩夹层,与上三叠统共厚6000m左右,闽浙沿海上三叠统—下侏 罗统为陆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火山岩和火山复理石建造及角斑岩建造,总厚达9234m。 自中侏罗世起,由于特提斯洋闭合,区内已无海相沉积,发育山间断陷沉积,形成红色建 造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可划分为两个沉积类型,粤东区为以湖相为主的碎屑岩夹火山碎屑 岩沉积,厚2120~3544m,与下侏罗统呈整合接触。粤北为内陆山间盆地相碎屑岩沉积, 厚350~1100m,以明显角度不整合覆于下伏地层之上。上统为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以喷发不整合覆于下伏地层之上,厚达1284~6419m,组成闽粤沿海的火山岩带,分布于 邵武-河源断裂带以东,是我国东部火山岩带的组成部分之一。此外粤北地区也有零星 分布。
10.白垩系
白垩系遍布全区,以断陷盆地形式沿主要断裂构造带展布,与古近系共同组成区内百 余处大小不等的红盆,其中盆地面积大于1000km2的盆地有9个;400~1000km2的盆地 有9个;100~400km2的盆地有26个;面积小于100km2的盆地有近100个。盆地总体上 小而多,展布分散,主要受深断裂带控制,按控盆特征可分为断陷盆地、坳陷盆地和断坳 盆地。按沉积建造类型可划分为湖泊相、火山湖泊相及山间盆地相三大类型。均属陆相红 色断陷沉积,含膏盐、铀、石油及天然气等矿产。下统与前白垩系呈角度不整合,下统与 上统呈不整合、假整合及超覆不整合。
11.古近系
区内古近系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粤北、粤中及粤西地区以山间盆地、河流湖相 为主,呈断陷盆地形式展布,总的特点为盆地多为白垩纪的继承性盆地,且处于发展的 中、晚期阶段,在断陷带中继承性沉积了红色建造。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丹霞盆地、南雄盆 地、河源盆地等。一些断陷盆地(如广东三水盆地)有碱性系列和双峰式火山岩的喷溢, 反映开始出现具有*裂谷萌芽性质的断陷。
12.新近系
新近纪时,*上除大型沉积盆地(江汉平原)和东南沿海(茂名、合浦、雷琼、 佛昙等)有些沉积外,新近系主要分布在本区南部珠江口盆地、茂名盆地、长坡盆地和 东部台湾等地,研究区内极少见新近纪沉积。
13.第四系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发育齐全,残坡积、洪积、冲积到三角洲相、海相沉 积、洞穴堆积、火山堆积等沉积类型均可见到,其中以海相、滨海三角洲相分布最广。在 陆区大面积分布于本区北部鄱阳湖、洞庭湖两湖;区内主要分布在珠江、长江水系的三角 洲及河谷地带;沿海地区海域则为大面积的浅海、半深海和深海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