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2:44
该地层区分布于实皆深大断裂以东,昌宁—孟连—清迈—宋卡地缝合带以西。根据内部深大断裂展布,该地层区进一步划分为密支那—腾冲地层分区、保山地层分区、掸邦地层分区和德林达依—普吉地层分区(图2.1,图2.3)。
2.1.2.1 密支那—腾冲地层分区(Ⅲ1-1)
以腾冲地区为例,该区已知最老地区为中元古界高黎贡山群,主要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狮子山组、关上组和石炭系—二叠系勐洪群、空树河组、大东厂组、大坝组,新近系和第四系有少量分布(图2.3)(云南省地矿局,1990)。
(1)前寒武系:高黎贡山群为片麻岩、变粒岩、角闪质岩石,普遍混合岩化。原岩为一套砂泥质岩石,夹有基性火山岩。
(2)志留系—泥盆系:狮子山组仅见于盈江县关上狮子山一带,系一套海陆混合相碎屑沉积,主要由砂岩、含砾杂砂岩及粉砂岩组成,厚约60m。时代为早泥盆世。
关上组以灰黑色含黄铁矿炭质粉砂质板岩为主,上部夹条带状灰岩、大理岩,厚393m。时代为早泥盆世中晚期。
(3)石炭系:勐洪群主要分布于腾冲及梁河境内,由于断层分割与花岗岩侵入,地层层序连续性差。下部为灰岩与硅质岩互层,往上以浅变质砂岩、粉砂岩、板岩为主,含砾,韵律不明显,上部普遍角岩化。古生物稀少,保存差,发现有腕足类、腹足类等。属陆缘浅海相沉积。沉积厚度最大达2721m以上。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石炭纪。
图2.3 滇缅马地层区地层划分对比图
(4)二叠系:空树河组分布于腾冲之北固东、明光、桥头等地。区域岩性比较稳定,为滨海—浅海相砂泥质—碳酸盐岩沉积。下部为砂砾岩、含砾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上部为含生物结晶灰岩,局部含燧石团块。与下伏地层勐洪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大东厂组整合接触。
大东厂组分布于腾冲县大东厂、先锋营、吴家寨、大水井、空树河等地,呈南北向展布。主要岩性为浅灰—深灰色中厚层—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硅质条带或团块,产腕足类、珊瑚、
等化石。下以浅肉红色生物结晶灰岩的出现与空树河组分界,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与大坝组板岩呈整合接触,时代为早二叠世,厚196~276m。
大坝组仅见于腾冲仙人山一带。主要岩性为灰、深灰、*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砂岩、含砾砂岩的碎屑岩组合。含植物及大量腕足类、螺类化石。下以浅灰色薄层大理岩化灰岩的出现与大东厂组呈整合接触,未见顶。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
(5)新近系:南林组以山间或断陷小盆地零星分布于梁河、沧源、临沧等地,为一套含煤的砂、泥质沉积,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砂岩、泥岩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及褐煤,镇康白坟寨夹少量灰褐色角砾状白云质灰岩,永德户乃夹灰黑色油页岩。其底部普遍有底砾岩,并不整合于中侏罗统柳湾组等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或燕山早期花岗岩之上。顶部一般不全,梁河南林一带被上新统芒棒组不整合覆盖,镇康白坟寨、永德户乃等地则为第四系不整合覆盖。
芒棒组以山间小盆地零星分布于腾冲、梁河、凤庆等地。主要为一套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及薄煤层。根据其岩性特征、接触关系等,又可分为3个岩性段,除中段为基性火山岩外,上、下段均为砂岩、砾岩、粘土岩夹薄煤层。在梁河盆地直接覆于南林组之上,其他地区多与下伏古生界变质岩及燕山—喜马拉雅期花岗岩为不整合接触。芒棒组上覆多被更新统中—基性火山岩所覆盖。
(6)第四系:第四纪沉积物零星分布,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和火山喷发沉积物。
2.1.2.2 保山地层分区(Ⅲ1-2)
保山地层分区已知最老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的养公河群,寒武纪至三叠纪地层齐全,侏罗纪以来地层分布十分零星(图2.3)(云南省地矿局,1990)。
(1)震旦系—寒武系:养公河群主要出露于施甸县酒房街—龙陵县平达街—畹町市一带,向南延入缅甸境内。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砂岩及泥岩,夹少量硅质岩及灰岩,具类复理石韵律。
核桃坪组分布零星,主要见于保山瓦窑至一碗水一带,龙陵地区公养河群之上亦有少量出露。其下部为浅灰色板状泥岩、板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为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鲕状灰岩夹少量假鲕状豆状灰岩及板状泥岩,总厚达1627m。
沙河厂组分布较广,北自六库、保山、施甸,南至镇康,西至龙陵、潞西。其下段下部以灰绿、灰色粉砂质板状页岩为主,沉积韵律发育,下段上部以灰色鲕状灰岩为主夹泥质条带灰岩和泥质灰岩;上段以浅绿色页岩、粉砂岩为主,含大量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对比为长山阶。顶与保山组、底与核桃坪组均呈整合接触。
保山组为云南西部寒武纪最晚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总体上为一套沉积韵律清楚、底栖及浮游生物化石丰富、厚度较大、不等厚互层的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北部六库—保山地区,为灰、灰绿及深灰色页岩、粉砂岩夹泥质条带灰岩或呈不等厚互层,厚达1198m以上。往西南方向,紫红色夹层渐多,在施甸—龙陵—潞西地区主要为页岩与泥质灰岩互层,夹少量细—粉砂岩,厚495~566m。最南部的镇康地区,为一套紫红及黄绿色钙泥质粉砂岩、泥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厚达1000m以上。
(2)奥陶系:老尖山组分布于保山、凤庆、施甸、镇康等地。上部为杂色(紫红、灰绿、黄绿色等)钙质页岩、粉砂岩夹细粒石英砂岩;中部为灰白和少许紫红色细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及页岩;下部为杂色(紫红、灰、灰白色)页岩、粉砂岩夹泥质灰岩。与上覆施甸组为整合接触,与下伏保山组主要也为整合接触。
施甸组分布于保山、施甸、凤庆、镇康一带。下部为灰、黄、黄绿色中—厚层粉砂岩、泥(页)岩夹细粒石英砂岩及少许泥灰岩;上部为灰、黄、黄绿色中—薄层粉砂岩、泥(页)岩夹泥灰岩,局部地段为泥(页)岩与泥灰岩互层。与上、下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明显。
蒲缥组分布于保山、施甸、凤庆、镇康等地。总的特征主要为一套紫红、灰绿、黄绿色相间的杂色钙质粉砂岩、页岩、泥灰岩。本组与上覆仁和桥组灰黑色笔石页岩及下伏施甸组浅色粉砂岩、泥(页)岩夹泥灰岩均为整合接触。
仁和桥组分布于保山、泸水、凤庆、施甸、镇康一带。岩性主要为灰黑、深灰色泥质、粉砂质、碳质笔石页岩,顶部偶夹泥灰岩透镜体。与上、下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明显。
(3)志留系:粟柴坝组分布于保山、泸水、施甸、凤庆、镇康等地。上部为紫红、砖红色夹灰色泥质条带灰岩、网纹状灰岩、陆屑粉晶灰岩,夹钙质泥页岩;中下部为灰色、少许紫红色钙质泥页岩夹泥质条带状、网纹状灰岩。与上、下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明显。
(4)泥盆系:向阳寺组北自碧江,南达镇康,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主要是一套含砂泥质碳酸盐岩。以灰黄、紫红、浅肉红色之中—厚层状粉砂质灰岩为主,及钙质砂泥岩夹粉砂质生物碎屑灰岩组成。含竹节石、笔石、牙形石、腕足类、三叶虫等化石。下与粟柴坝组整合过渡,从浅红、姜*岩虞出现为分组标志;上与何元寨组整合接触,以灰色中薄层含泥质灰岩、灰岩出现为其顶。
何元寨组由一套浅灰、灰色薄—中层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夹介壳灰岩、砾状灰岩及少量灰质页岩组成。含极丰富的腕足类、珊瑚化石。下与向阳寺组砂质白云质灰岩整合接触;上被下石炭统香山组浅灰、肉红色结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盖。顶底界线清楚。
大寨门组指香山组与何元寨组两套碳酸盐岩间的硅质岩地层。岩性基本稳定,除保山瓦房街大兴坝以硅质岩与泥质灰岩、燧石灰岩互层外,其余地区为白色或灰色薄层硅质岩。
(5)石炭系:香山组平行不整合于大寨门组硅质岩之上,整合伏于铺门前组灰岩之下,为深灰、灰色中至厚层灰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白云质灰岩、钙质页岩,含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一般岩性稳定,各地沉积厚度无重大差异。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广泛分布于碧江及其以南之泸水、云龙、保山、施甸、永德、镇康等县境内,怒江沿岸亦有出露。
铺门前组系由岩性单一的鲕粒或似鲕粒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组成。整合于香山组之上,平行不整合伏于丁家寨组之下。
(6)二叠系:丁家寨组广泛分布于碧江、泸水、保山、施甸、永德、镇康境内及怒江沿岸。由灰、深灰色砾岩、砂岩、粉砂岩、页(泥)岩夹薄层生物结晶灰岩、灰岩组成完整海进旋回,属滨海—浅海相沉积。平行不整合于铺门前组之上,与上覆地层卧牛寺组整合接触。
卧牛寺组常与丁家寨组相伴出露,北起碧江、泸水,南经保山、施甸至永德、镇康,分布十分广泛。各地岩性、厚度比较稳定,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由以致密状、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凝灰岩为主,夹火山碎屑岩、粉砂岩、页(泥)岩及灰岩透镜体组成。整合于丁家寨组之上,平行不整合伏于丙麻组之下。
丙麻组分布于保山、永德、镇康一带及潞西等地。主要岩性为铁铝质碎屑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灰色粉砂质页岩与凝灰岩、凝灰质砂页岩互层,底部为铁质凝灰质砂岩。下与卧牛寺组杏仁状玄武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以灰岩、泥灰岩的出现与沙子坡组整合接触,上下岩性界线清楚。
沙子坡组分布于保山、永德、耿马、镇康及潞西等地。主要岩性为灰、深灰、浅灰、灰白色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灰岩,有时夹少量页岩。下与丙麻组紫色粉砂质泥岩呈整合接触;上与中侏罗统勐嘎组紫红色砂泥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7)三叠系:河湾街组分布于保山、镇康、施甸、永德、腾冲和泸水地区,以白云岩为主,中上部夹灰岩、白云质灰岩。整合于沙子坡组灰岩之上;区域上与上覆南梳坝组泥质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南梳坝组以灰、黄绿(少量紫红)色页岩、砂岩及灰岩组成,属水体能量较弱的浅海环境。其底与牛喝塘组玄武岩,上与湾甸坝组均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区域上岩性稳定,厚度变化较大。镇康国营马场厚1439m,永德粟柴坝厚858m,保山山头寨厚200m,腾冲一带仅保留100余米之灰岩与粉砂岩、页岩互层。由南向北有迅速减薄之势,镇康、永德以南缺失。
湾甸坝组下部为灰、灰*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中部为褐*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为灰色粉砂岩、泥岩夹砂岩。底部砾岩与下伏南梳坝组页岩夹泥质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区域上与上覆勐嘎组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区域上岩性稳定,厚度变化较大。昌宁弯甸厚度为707m;永德忙海一带,厚度增至2065m;镇康南河一带厚度也有1760m。
(8)侏罗系:勐嘎组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分布在潞西、施甸、保山一带。上与柳湾组整合接触;下界常近呈平行不整合超覆。
柳湾组分布局限,仅见于六库至施甸之西的怒江河谷和潞西、畹町一带,但区域上岩性稳定,为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层介壳灰岩、鲕状灰岩、微晶灰岩夹绿灰色细粒石英砂岩、钙质页岩和紫黄、绿色泥岩。
龙海组见于潞西龙海、弄坎一带。岩性为*钙质页岩,黄、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下与柳湾组整合接触,区域上被弄坎组平行不整合超覆。
(9)白垩系:弄坎组分布局限,主要见于潞西弄坎、遮放一带,镇康红木树也有少量出露。为一套以紫红色为主的碎屑岩,下部较粗,为砂岩、砂砾岩,向上变细,为泥岩、页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旋回。底部砾岩平行不整合于上侏罗统龙海组之上,也可超覆于中侏罗统柳湾组等老地层之上。
(10)古近系:木瓜河组分布局限,仅出露于永德县木瓜河一带。上部为紫红、砖红色薄—中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同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之不等厚互层,间夹灰绿、黄绿色;下部和底部为黄灰、黄褐、紫红色砂砾岩及含砾砂岩。不整合于上石炭统卧牛寺组之上。
(11)新近系:南林组和芒棒组同腾冲地层分区。
(12)第四系: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零星分布。
2.1.2.3 掸邦地层分区(Ⅲ1-3)
元古宙至第四纪地层均有沉积,总厚近10000m。但中寒武统、古近系普遍缺失,部分地区缺失诺利期—瑞替期沉积(图2.3)(Bannet et al.,1983;Wolfart et al.,1984)。
(1)元古宇:中元古界称抹谷群。为一套厚逾千米的区域变质杂岩带,由片麻岩、孔兹岩、麻粒岩、片岩、大理岩组成。其中大理岩在曼德勒以北地区呈面状分布,有较多酸性、碱性及超基性—基性岩侵入,是抹谷地区红宝石矿化的主岩层位。地质时代为中元古代。
新元古界称昌马支群。下与抹谷群为不整合接触,厚约3000m,为一套地槽复理石砂岩、页岩沉积。顶部粉砂岩段曾见生物化石,时代可能相当于早寒武世(或震旦纪?)公养河群。
(2)古生界:下寒武统可能包含在昌马支群顶部,中统缺失。上统称莫洛海因群或邦阳组,为紫色砂岩夹凝灰岩、流纹岩,含Orthis irravadica及Calymene birmaniea化石,厚约1100m。
奥陶系可分两个亚区。北部称农干支群:下部为下农干支群(01),为砂质灰岩,含Birmanites birmanicus及Orthis calligramma;上部为上农干支群(O2-3),为杂色页岩,含Dalmanites birmaui。南部称平达亚群,可细分4组,自上而下为:洛凯彬(Lokepyin)组(O1),绢云母质粉砂岩,含Acrinoceras及Ormoceras;温邦(Wunbye)组(O1-2),碳酸盐岩、粉砂岩,含Illaenus及Sphaerocoryphe;南翁(Nan-on)组(O2),粉砂岩、泥灰岩,含Monohraprus及Climalograptus,厚约100m;林沃(Linwe)组,扁豆状灰岩,红色、灰色页岩,35~150m。
志留系仍分南、北两区。其下部均为庞莎耶(Panghsa-pye)组,为灰色、黑色笔石页岩,含Monograptus bius;中部均称为那师莫(Namhsim)组,为白色石英砂岩和粉砂岩,化石稀少;上部地层在南区缺失,北部地区称为孔沙(Konghsa)段,为粉红色泥灰岩,红色砂岩,含三叶虫化石。
(3)泥盆系—三叠系:此期地层沉积可分为南、北两个相区,即北部掸邦亚区和南部毛淡棉亚区。
A.北部掸邦区为掸拜白云岩分布区(过去称高原灰岩),厚5000m,自下而上可进一步划分为:
a.西边支组(D1),灰岩夹页岩,含早泥盆世笔石、腕足、头足类化石,如Mongraptus cf.riccartonensis,M.atopus等。假整合或不整合于志留系或奥陶系之上,厚约60m。
b.眉苗白云岩组(D2-C2):巴道宾段(D2)为白云质灰岩,含巴道宾动物群,有腕足、珊瑚、牙形刺、竹节石、苔藓虫等,主要有Reticalariopsis eifeeliensis,Cyathophyllum birmanicum,istulipora thmpestiva。韦温段(D2-3)为页岩层,含韦温动物群,有苔藓虫、腕足、双壳、腹足等类化石,主要有 eaestella polyporata var.wetwinensis,Athyris cf.spiriferoides,Janeia birmanica,Belleerophon shanensis等,地质时代为吉维期—弗拉斯期。灰岩段(C),眉苗白云岩上部有一套碳酸盐岩,未获生物化石,暂归入石炭系。
c.墨桂群(P1):与我国空树河组相当,被认为冰川沉积的“含砾泥岩”,详细讨论见普吉群。
d.诺瓦班支白云岩组(P—T2):厚度大于3000m。上部称贡德克层,由灰岩、白云岩组成,含燧石。在南掸邦区产安尼期Acrochordicaras cf.enode,Paraceratites thuillieri,Flexoptychites菊石,皎梅上部层位有Glomospirella irregularis化石。中部白云岩夹泥质灰岩,腊戍以北含Otoceras,Ophieeras及Claraia。下部含二叠纪有孔虫及冷水动物群,主要有Shanita amosi,Paraglobivalvulinamira,Hemigonclius reicheli。
B.在掸邦地层分区的南部地区,泥盆系与下伏志留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出露十分有限,下泥盆统岩性特征与北部地区的西边支组含笔石灰岩、页岩相类似。中—上泥盆统及石炭系大部分地层缺失。石炭系上部及二叠系底部称为乐因群(Lebyin Group),可以分为4个组:Kogwe组为板岩和杂砂岩,Poklokkyi组为石英砂岩、板岩及灰岩,Modi组为含砾泥岩及石英砂岩,Paukkwa组为砾岩,含砾泥岩。二叠系提兹平组(Thitsipin Formation)为蓝灰色灰岩,厚4~500m。二叠系顶部至中—下三叠统与北部地区岩性相似,仍称为诺瓦班支白云岩组。
(4)上三叠统—侏罗系:仍可分为两个区,在南部地区,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称为提帕沃(Thitpalwe)组,由砂岩和页岩组成,厚约250m;中侏罗统称为垒安(Loi-an)组,为陆相砂岩、页岩,夹煤层。在北部地区上三叠统称为庞努段(Pangno)和那逢(Napeng)组,前者为蒸发岩,后者为页岩、碳酸盐岩;下侏罗统缺失,中—上侏罗统为塔提组灰岩和石刨组红层沉积。
(5)白垩系:有化石依据的白垩系分布在北部,称卡劳红层,属海陆交替相沉积。由红色粉砂岩及砾岩组成夹海相层,含Ginkgoites digitata,Cladophlebis,Turrilites,Baculites菊石,不整合于垒安组之上;另在八莫以西伊洛瓦底江第一峡谷和第二峡谷区地段,有一套厚300m的灰岩、砂页岩夹钙质砂岩地层,含森诺曼期Orbitolina birmanica化石。
(6)新生界:区内古近系普遍缺失,仅在零星断陷小盆地中有中新世—上新世含煤湖盆相沉积。德林达依含油页岩,见腹足类化石及植物碎片;第四系为高原砾岩、火山岩及洞穴堆积。
2.1.2.4 德林达依—普吉地层分区(Ⅲ1-4)
德林达依—普吉地层分区位于缅甸南部和泰国西南部(图2.1)。在缅甸南部地区,地层划分比较粗略,主要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等。在泰国西南部分区地区,地层划分比较细,已知最老地层为中寒武统—下奥陶统Tarutao群,奥陶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图2.3)。
中寒武统—下奥陶统Tarutao群主要为红色、褐色石英砂岩、红色页岩及砂质页岩,含有中寒武世—早奥陶世三叶虫化石,与中奥陶统整合接触,厚200~500m。
中—上奥陶统Thung Song群为灰色、粉红色灰岩、含粘土灰岩、白云质灰岩、片理化大理岩,具有页岩、钙质页岩、砂质页岩,含有丰富的化石。
中—下志留统Mahang组为一套页岩,含有笔石类化石。上志留统—下石炭统称为Kuan Klang群,为褐色、红褐色、白色、浅灰色页岩,底部夹有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燧石层,含有双壳类、腕足类化石和三叶虫化石碎片。上石炭统缺失。
早二叠世一套成因有争议的特殊沉积叫普吉(Phuket)群或墨桂群,也有人称之为“含砾泥岩层”(“Pebbly Mudstones”)(我国境内叫“含砾板岩”),它从缅甸掸邦悬崖耶岸西边向南延伸,经德林达依地区、泰国南部普吉地区,到马来西亚西部,呈一狭窄的带状断续延伸长逾2000km。普吉群厚达3000m,由成层性不好到不成层的页岩和泥岩组成,靠近顶部砂质增多,具交错层理和滑塌构造。在泥岩层中有巨型碎屑。巨型碎屑有三种产出方式:①呈薄的互层;②呈凹形囊状或透镜状;③呈单个分离的碎屑,有时看起来像是片麻岩、棕色砂岩、板岩、灰岩和花岗岩的“冰川落石”。砾质泥岩未见底,在普吉岛和其周围地区,顶部被槽道充填砂岩和页岩中的苔藓层所覆盖,再上为中二叠统Ratburi组灰岩。在泰国整个半岛和南东缅甸砾质泥岩保存在向斜轴部或断层下降盘。在从普吉到董里的岸外岛上,在砾质泥岩顶部发现有早二叠世的冷水双壳类和腕足。在岸上董里附近发现早二叠世植物化石组合,是典型的欧美型。向西泥岩层中的巨碎屑增多,体积增大,指出原区在西边;泥岩层本身向西增厚,环境变深,指出原区在东边。碎屑和泥岩必定是从两个不同方向的源区搬运沉积在同一盆地中。这些资料并不支持许多作者认为的“砾质泥岩”是冈瓦纳*边缘冰川沉积的认识,而是块体流沉积。但Bunopas和Vella(1983)认为砾质泥岩是沉积在长而窄的掸泰微*西边*边缘裂谷中,该裂谷发展成中生代特提斯洋。只有花岗岩碎屑能肯定是外来的,绿色的变石英岩和棕色砂岩碎屑也可能是外来的。因为西澳大利亚有大量的前寒武纪的片麻岩、金刚石和花岗岩。砾岩泥岩中的砾石可能不是来自西澳大利亚海岸的块体流沉积,只能是冰筏,这与碎屑缺乏磨圆相吻合。其他岩石的砾石可能来自掸泰克拉通老的古生代或前寒武纪沉积岩。砾质泥岩中的某些碎屑可能为浊流形成的再沉积。时间上与印度和澳大利亚冰碛岩同时。
中—上二叠统Ratburi群为一套碳酸盐岩,包括灰岩、白云质灰岩、具结核灰岩。下三叠统底部缺失,三叠系Khao Chiak群与Ratburi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中侏罗统Khao Lak群分布于Chumphon地区,中—下部为泥岩,夹有砂岩,上部主要为砂岩,厚度大于200m,为一套海相地层。下白垩统Mae Rum Phung群为一套陆相红层沉积。
新近系和古近系未分,统称为Krabi群,为半固结的泥岩、粉砂岩、砂岩、泥灰岩、含粘土质灰岩,夹褐煤和石膏,化石丰富。第四系为河湖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