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2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9:21
第一天液体状。第二天铅笔上有些透明晶体。第三天铅笔上的晶体逐渐长大。第四天晶体长大至1cm。第5天晶体越来越大长成不规则冰糖。
冰糖是砂糖的结晶再制品。自然生成的冰糖有白色、微黄、淡灰等色,此外市场上还有添加食用色素的各类彩色冰糖(主要用于出口),比如绿色、蓝色、橙色、微红、深红等多种颜色。由于其结晶如冰状,故名冰糖。也叫"冰粮"。
冰糖是砂糖的结晶再制品。有白色、微黄、微红、深红等色,结晶如冰状,故名冰糖。中国在汉时已有生产。冰糖以透明者质量最好,纯净,杂质少,口味清甜,半透明者次之。可作药用,也可作糖果食用。
制糖为中国首创,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有用谷物制作饴糖的记载。根据《齐民要术》的记载可知后汉时我国已经生产蔗糖和冰糖了。唐贞观年间中国自印度传入熬糖法后,改进了工艺,蔗糖质量有所提高。
糖液配制:
选择白砂糖50kg,加清洁水10kg搅匀,使糖充分溶解于水。
熬制方法:
熬制前在夹层锅中夹层内,加入植物油,然后将配制好的糖液倒入上层锅内,用火熬制。当糖液煮开5~6分钟时,再加入常温下的饱和白矾溶液0.5公斤,边加边搅拌使其充分混合。用温度计测量,当糖液内温度升高到150℃,停火降温出锅。出锅时,温度以115~120℃为最好。
结晶方法:
将出锅的糖液,盛入盘内放在土坑上用干净棉被盖实,当天盘内温度保持在90℃左右,以后每天降温10℃,降到第七天为止。如温度不够,可加火升高坑温,一般情况下,糖液在结晶过程中,怕冷不怕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9:21
第一天棉线上有些透明晶体;第二天棉线上的晶体逐渐长大;第三天晶体长大至1cm左右;第四天晶体越来越大,长成不规则冰糖。
巧*糖:
根据要求,事先准备好一个透明的大口塑料杯、白糖、调羹和热水;在一支铅笔杆上绑上四根棉线。
首先,用调羹将白糖放入大口杯中,再向杯中倒入热水进行搅拌,直到白糖全部溶解于水,杯底不留沉淀为止。
然后把绑着棉线的铅笔横置在大口杯上,使棉线的一头垂直浸入糖水中。最后把杯子放在暖和向阳的窗台上进行观察。
按实验要求,第二天开始,棉线头上应该有糖的结晶体--冰糖形成,但是直到第三天我仍旧看不到棉线上有任何小晶体。我想是不是实验中有什么问题?
对照书本介绍,似乎没有什么出入。经反复思考,我想会不会糖水欠浓?我就在糖水中又加了一调羹白糖。可是到了第四天,棉线上仍然没有冰糖。
于是我注意到“把杯子放在暖和的地方”这一要求,我就把杯子放在书房里,因为室内有空调,比较暖和,水汽容易蒸发,可能有助于糖水结晶。
果然,第六天早晨,我再次观察杯子时,只见糖水已经蒸发了很多,四条棉线有两条线头已经露出了水面,顶端都结着一颗小冰晶,我拿来尝一尝,真的很甜,确实是一颗冰糖。
观察实验中,我的到两点经验:一是糖水不必过多,棉线的头能浸着就是;二是室温通风很重要,使水分能很快蒸发。这样饱含糖水的线头蒸发干燥后就会结成冰糖,实验就成功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9:22
首先,用调羹将白糖放入大口杯中,再向杯中倒入热水进行搅拌,直到白糖全部溶解于水,杯底不留沉淀为止。
然后把绑着棉线的铅笔横置在大口杯上,使棉线的一头垂直浸入糖水中。最后把杯子放在暖和向阳的窗台上进行观察。
按实验要求,第二天开始,棉线头上应该有糖的结晶体--冰糖形成,但是直到第三天我仍旧看不到棉线上有任何小晶体。我想是不是实验中有什么毛病?对照书本介绍,似乎没有什么出入。
经反复思考,我想会不会糖水欠浓?我就在糖水中又加了一调羹白糖。可是到了第四天,棉线上仍然没有冰糖。
于是我注意到“把杯子放在暖和的地方”这一要求,我就把杯子放在书房里,因为室内有空调,比较暖和,水汽容易蒸发,可能有助于糖水结晶。
果然,第六天早晨,我再次观察杯子时,只见糖水已经蒸发了很多,四条棉线有两条线头已经露出了水面,顶端都结着一颗小冰晶,我拿来尝一尝,真的很甜,确实是一颗冰糖。
观察实验中,我的到两点经验:一是糖水不必过多,棉线的头能浸着就是;二是室温通风很重要,使水分能很快蒸发。这样饱含糖水的线头蒸发干燥后就会结成冰糖,实验就成功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9:22
第一天液体状,第二天铅笔上有透明晶体,第三天铅笔上的晶体逐渐长大,第四天晶体长大至1cm第五天,晶体越来越大,长成不规则的冰糖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9:23
第一天是液态的。第二天变成透明的晶体。第三到第四天逐渐变大。第五天形成不同形状的冰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