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乐详细资料大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1 19: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8:45
《千秋乐》是北宋词人张先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以直抒胸臆为主,但又兼用比兴,风景描写在词中的主要作用是气氛的渲染和感情的烘托。这是一首描绘伤春伤别和抒写恋情相思的词篇。它含蓄地表达了爱情遭受摧残之后的惆怅和哀怨,反映了爱情的坚贞和生死不渝。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千秋乐 创作年代 :北宋 文学体裁 :词 作者 :张先 韵律 :仄韵双调
《千秋乐》-韵律,诗词正文,诗词注释,作者简介,诗词赏析,历史背景,
《千秋乐》-韵律
仄韵双调,七十一字,十六句,上下片各八句,五仄韵。上片起句比下片起句少一字,其余句式全同。
诗词正文
数声鶗鴂①,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②,无人尽日花飞雪③。莫把么弦拨④,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⑤。
诗词注释
①鶗鴂:即子规。《离*》:恐鶗鴂之未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劳。 ②永丰柳:永丰:坊名,当在洛阳。白居易《杨柳词》:永丰东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③花飞雪:指柳絮。 ④么弦:发音细小的琴弦。 ⑤孤灯灭:一说凝残月。
作者简介
1、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子野词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词坛丛话》)陈廷焯又称:“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白雨斋词话》)恰当地指出了张先在词史上的地位。
诗词赏析
词以鹈鹊的哀鸣开篇,烘托春意阑珊的悲凉景象,并藉以传达缠绵绯恻的相思之情。雨轻风色暴是上片中的关键句,它表面上交待芳菲歇的原因,实际却暗示爱情遭到风暴的摧残。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这可惜的风暴是在梅子青时节肆虐猖獗的,它将断送春天的花苞和爱情的果实。下片换头与开篇两句上下呼应。鶗鴂啼的是伤春,那幺麽弦弹的则是相思。莫把二字极富感 *** 彩,作者愈是害怕拨动那根倾诉哀怨的琴弦,就愈能说明这哀怨之情的深沉执著。这两句在艺术上是很有弹性的。天不老,情难绝是对此所作的补充,又是全诗的主题句,其精神与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所表现出的那种海枯石烂、坚贞不二的爱情是一脉相通的。词中低沉哀怨的音调为之一扫。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构想奇特,比喻生新。作者用民歌中谐音隐语的艺术手法,巧妙地把丝与思联系起来,使情感的表达显得更为丰满深挚,并使这首词具有一定的民歌风味。结尾,以鲜明的形象暗示,这强烈的相思之情,夜以继日,永无绝灭之期。 本篇与作者以清丽的语言捕捉刹那间的艺术形象的词(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相比,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这首词以直抒胸臆为主,但又兼用比兴,风景描写在词中的主要作用是气氛的渲染和感情的烘托。作者还恰当地采用民歌中谐音隐语的表现手法,加上巧妙化用前人诗句,就更增添了这首词的抒情气氛。
历史背景
在日本,比赛或表演的最后一场都叫做《千秋乐》,最常出现于舞台剧演出的最后一场。许多网友表示“千秋乐”一词源出于中国,但详细情形如何则莫衷一是。按照《中文大辞典》的解释:《千秋乐》原指祝寿唐玄宗诞辰的乐曲。语出‘广宣、早秋降诞日献寿应制诗’,云:‘看献千秋乐,千秋乐未央’。日本的汉化行动盛于唐朝,甚至平安时期的巨著其内容也多少扯到明皇与贵妃之恋;然而尽管如此,我手上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日本的《千秋乐》。一词就是源出自祝玄宗寿诞的那一曲“千秋乐”。 中文大辞典是现存中文字词收录最丰富的辞典,如果人们相信它的资料正确性的话,那人们就要相信《千秋乐》这个名称是在唐玄宗之时才有的。既然玄宗时的《千秋乐》是为皇帝祝寿用的乐曲,那么在乐曲性质上而言它应该属于“燕乐”(宫廷宴飨之乐)而非“雅乐”(郊庙祭祀之乐)。可是,某些日文辞典网站却说《千秋乐》是1200年前从唐朝东传的一首“雅乐”,就这一点而言,似乎就有一点落差。 日本“音乐中辞典(音乐之友出版,不记得编者名)”里面说,千秋乐有两种含意:一是说千秋乐属于雅乐,是以管弦乐(据推测应该是指丝竹乐器)演奏的“小曲”(这小曲不知是另有特别定义的术语,或者仅指编制小或曲长短的乐曲),原本是唐乐;二是说千秋乐是歌舞伎的乐曲。然而,既然《千秋乐》是祝贺君王寿诞之曲,那就表示起码在唐朝之时,理应不会有另外一首曲子胆敢冠以“千秋乐”之名。而日本那边的《千秋乐》又是在玄宗以后的唐朝东传的,从这一点看来,这两者又仿佛应该是同一首才对。 日文辞典网站中提到:“千秋乐は、当时佛法を说き闻かせる法会のときに、最后に演奏した曲(千秋乐是当时弘法的法会上最后所演奏的乐曲)”。这句话如果是指《千秋乐》原曲在中国的使用情形的话,那我们就可断定日本人所认定的《千秋乐》根本不是人们先前所说的祝寿曲或雅乐;如果这句话是指原本的《千秋乐》在东传日本后的使用情形,那么不管是把郊庙祭祀之乐或者祝天子寿辰之曲随便乱用到其它场合,即使不说他们僭越,也要说他们大胆不敬,更何况在平安时期对中国文化极为尊崇的时候,这种作法简直匪夷所思。 以日文中对《千秋乐》使用场合的描述看来,它似乎更像是唐朝当时的“法曲”、“变文”或“焰口”。只不过我也没找到以《千秋乐》为名的法曲就是了。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因为《千秋乐》的解释有很多种。首先,我先说明,日语的“雅乐”不是“郊庙祭祀之乐”,而是奈良时代对于所有来自中国*或朝鲜半岛的音乐,通称“雅乐”。而这些“雅乐”只限当时日本宫内演奏。所以“千秋乐”可能不是指特定的一首曲子。(能在当时传到日本的音乐,应该是当时中国*与朝鲜半岛朝廷内所演奏的音乐吧) 后来佛教法会于最后一天会演奏《千秋乐》,于是演变为比赛、舞台剧或庆典的最后一天称为《千秋乐》,还有一种说法,《千秋乐》是高砂内的一节:千秋乐抚民,万岁乐延命。至于*如何,因为历经千年以上,恐怕已无法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