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1 23:0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1:50
江枫翻译的致云雀好在:译文措辞得体;选词准确生动,贴合原诗的句子结构,每节的末句通常为长句;常用比喻、排比等手法,使其更有可读性;译文忠实地传递原诗的信息,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的同时也保留了个人特色,使译文富有生命力,也保留且彰显了原诗的活力。
江枫先生作为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主张“译诗,形似而后神似”。他认为:“译者的忠实,在于力求与原作相近似,尽可能保存可保存的原作之形,才应该有助于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作之神”。江枫先生本着这一思想,使译文神形兼具,给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带来了审美共鸣。
从原文作者背景的角度上来讲,雪莱年仅三十岁,一生充满浪漫情怀与反叛精神,充满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热爱与渴望,同时也带有对传统教条的叛逆。江枫先生的译本更具有生命的韵律,并且在风格上更加清新。
《致云雀》是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创作于1820年的诗歌。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1:50
江枫的文学翻译观是:“形似而后神似。”他认为,“翻译,只有正确与错误之别。对于正确的译文,没有人介意是直译、还是意译。世界上没有不意译的直译,也没有不径直表达原文的意译”。
他的这一观点来自实践。他说:“……对于文学翻译,在争取实现形神兼似的努力过程中,在形神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形似是关键,形似,而后神似。”
江枫主张译诗形神兼备,在这个前提下,形似是关键,形似而后神似。他反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对文学翻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文学翻译而论,深化不得,浅化不得,只能力求对等,才能力求忠实。也不能因为对等难求,便放弃追求,忠实不可轻易达到,便不求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