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0 15: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18:48
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团团圆圆:是“团圆”的修饰词,具有喜庆吉祥的意义
阖家欢乐:同合家欢乐。全家都很快乐。
和和美美:指和谐美好。
红红火火: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
爆竹声声:形容放鞭炮的场景。
扩展资料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1、花团锦簇成语解释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431336135: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丛聚;聚成一团。
指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原指华丽高贵的服饰。
形容五彩缤纷、繁华艳丽的景色。也形容衣饰华美的人群或文章辞藻华丽。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94回:“真是个花团锦簇!那一片富丽妖娆,真胜似天堂月殿,不亚于仙府瑶宫。”解释:宫里的景色繁华艳丽,富丽妖娆,就像是天宫上的月殿,丝毫不差于瑶池的风景。
2、张灯结彩成语解释: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喜庆的景象。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9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解释:传令下去告诉城内的居民,尽管将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欣赏元宵佳节的美景。
3、皓月千里成语解释: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成语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解释:湖面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4、花好月圆成语解释:花儿是美的;月亮是圆的。比喻美好团聚。
多用做新婚贺词。成语出处:宋 晁端礼《行香子 别恨》词:“莫思身外,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
解释:不要去想身外之物,但愿花儿越长越美,身体能一直健健康康,月亮能一直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