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9 01: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10:54
关于裴炎的形象,史学家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他是李唐的忠臣,有人认为他是毁了李唐的武后帮凶。以郭沫若为代表,对裴炎就行了彻底的道德审判,他以历史小说的笔法,把裴炎塑造成了“宇文化及”的化身。
在废李显之前,裴炎就曾经参与过太子李贤被废事件,在这两件事中,裴炎充当了武则天的爪牙。可是李旦即位后,裴炎却坚持让武则天归政,并借由徐敬业谋反,公然发难武则天。结果被武则天以勾结徐敬业为由,遭到冤杀。
裴炎前后矛盾,先做武则天的盟友,危害李唐,又跟武则天翻脸,力挺李唐,他到底为何这么做呢?
01
裴炎告密,导致中宗李显被废
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宰相裴炎受遗诏出任辅政大臣。嗣圣元年(684年)正月,龙椅还没坐热乎的唐中宗李显,就与裴炎发生了矛盾: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李显想提拔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门下省侍中,同时授其乳母的儿子为五品官。裴炎坚决不同意,俩人杠上了。
唐朝的法律规定,皇帝的圣旨必须有宰相的复核签章才能生效,否则等同于马粪纸。所以,如果裴炎不同意,李显说了也是白说。
震怒之下的李显,忘了自己的龙椅还是凉的,说了句让他后悔一辈子的话:“我即使把大唐天下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一个小小的侍中?”
其实侍中不光不小,而且非常大。唐朝的宰相是群相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一把手,和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二三把手,都是宰相。中书省的一把手叫“中书令”(裴炎就是中书令),门下省的一把手就叫“侍中”。李显提拔韦玄贞为侍中,就是想让岳父当宰相。
韦玄贞当时的职位是豫州刺史,从地方长官,一下子提拔为宰相,这个跨度确实太大了。而且李显的这个任命,明显带有任人唯亲的痕迹,难怪裴炎反对。
一个坚持要提拔,一个坚决反对,李显说了负气话。裴炎抓住李显的小辫子下手,他悄悄找到武则天,打了个小报告:
“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洎刘祎之率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乃废帝为卢陵王。”
武则天一句话,羽林军冲往大殿,把李显从龙椅上轰下台,换李旦上位。
02
奏请武后归政,以谋反罪冤死
李旦登基后,裴炎一直主张武则天归政于李旦,由此他与武则天矛盾越来越深。有四件事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第一件事,武承嗣奏请给武氏立七庙,裴炎反对。
立庙祭祀是有规制的,不能乱来。古代法律规定,士大夫祭祀祖先只能祭祀三代,诸侯祭祀五代,天子祭祀七代。武承嗣提出给武氏立七庙,就是盗用天子规格,是僭越行为,以法律规定,可以将他直接拉下去咔嚓了。
武承嗣不光提出武氏立七庙,还提出给武家先祖追谥王的封号,他敢如此胆大妄为,显然有人撑腰。
裴炎提出反对,他告诫武则天,不应该偏私亲属,要留意当年吕氏的教训。武则天不高兴了:吕雉是封吕家活着的人为王,我仅仅是追谥过世的,能一样吗?
第二件事,武承嗣奏请诛杀宗室势力,裴炎反对。
武承嗣又向武则天进言,宗室王爷们阴谋作乱,所以,请斩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绝宗室之望。
这件事影响太大,宰相们谁也不敢之声,唯有裴炎坚决反对,于是“后愈衔怒”。
第三件事,裴炎谋划劫持武则天
矛盾越来越激化,武则天把着大权不放,裴炎决定铤而走险,企图发动政变,以武力劫持武则天,可惜没成功: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第四件事,借由徐敬业谋反,公开发难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李勣(即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造反,发出《讨武曌檄》,提出复立中宗李显。裴炎借此向武则天公然发难,他说:
“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
徐敬业之所以有借口,就是因为你把着权力不放,如果归政皇帝,他们不需要征讨就瓦解了。
裴炎也犯了李显的错,一句话满朝哗然,他遭到以御史崔詧的*,以谋反罪下狱受审。
据《朝野佥载》记录:裴炎有一天听到庄上小孩子高唱:“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他大惑不解,找人求教。来了一位大才子骆宾王,给他解释说:这是个谶言,意思是你裴大人要做皇帝。裴炎大喜,于是借骆宾王为中间人,与徐敬业勾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