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3 16: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45
岳云(公元1119年—1142年),字应祥,号会卿。
南宋将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将军;他是岳飞的长子,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六月初五日生于河南汤阴县。母亲刘氏,在岳飞长期离家抗金后,大约在岳云八岁时,离散并改嫁。
(岳飞次子雷,亦为刘氏所生,岳云、岳雷随祖母姚氏居住)。建炎三年-四年(1129-1130)初,岳飞进驻建康后先后派人潜入已经沦陷的汤阴,将离散多年的母亲及二子迎回。
建炎四年,进驻宜兴后,岳飞又娶李氏。 岳珂《金佗粹编》卷九载:“云,年十二,从张宪战,宪得其力,大捷。
号曰‘赢官人’,军中皆呼焉。先臣(按:指岳飞)征伐,未尝不与。
京西之役,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攻下邓州,又攻破随州。颖昌之役,大战无虑十数合,出入虏阵,甲裳为赤,体被百余创。
然每战捷,先臣独不上,故其功多不闻。历任先臣机幕、带御器械、提举醴泉观,官至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
死之日,年二十三,赠安远军承宣使。” 绍兴元年开始,岳云就被岳飞送入军队,成为一名普通士兵。
“云年十二,从张宪战,慷慨忠义,颇有父风”。 岳飞对儿子要求极端严格,有一次,岳云身被重铠,飞马冲下陡坡,不慎马翻人仰。
岳飞大怒,说:“前驱大敌亦如此耶?”下令斩首,经众将说情,责打一百军棍”。三年时间的严酷锻炼,造就了岳云一副钢筋铁骨,力气大得惊人,能将两支好几十斤重的铁锥*抡动如飞。
绍兴三年(1133)九月,岳云随已任神武副军都统制的岳飞朝见宋高宗,虽“年尚少,上亦以战袍,戎器赐之”,随后被授保义郎、阁门祗候,开始正式成为军官。岳飞以为儿子无功受禄,力辞,但没有得到允许。
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在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中,“数立奇功,”,岳珂在金佗粹编中写道:“然每战捷,先臣(指岳飞)独不上,故其功多不闻。”岳飞常常不将岳云的战功上报,原因有二:一是出于对儿子的培养,“戒其骄溢“希望使之成为致远之材;二也是出于隐忍服众。
史有载“攻随州,岳云先诸军登城。继破邓州,襄汉平,功在第一,岳飞不言。
逾年(1136年),铨曹辩之,始迁武翼郎。绍兴五年,杨么平,功亦第一,又不言。
张浚廉得其实,曰:‘岳侯避宠荣,廉则廉矣,未得为公也。’奏(左手右翟)异数,飞力辞不受。”
绍兴四年(1134)第一次北伐岳家军克复襄阳六郡。 (五月十八日)在破随州的战斗中,十六岁的岳云勇冠三军他手持两杆数十斤重的铁锥*,捷足先登,第一个冲上城头。
当时的将领往往在立功将土的名单中,夹带自己的亲属,冒功领赏。岳飞鉴于儿子去年无功受禄,所以正式上报他的一份战功,官兵们也都没有异议反而钦敬统帅事公正。
(七月十七日)攻邓州时,岳家军猛烈攻城。将士们不顾骤雨般的矢石,攀附城垣。
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
岳飞认为儿子已有随州之功,邓州之功就不用再申报。事隔一年宋廷查明此事,才将岳云升迁武翼郎。
自此之后,凡是岳云立下的军功,岳飞就一概扣押,不予上报。由于岳云勇猛善战.屡建殊勋,将士们都称他为“赢官人”(官人是当时对男子的尊称)。
绍兴六年,岳飞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岳云任宣抚副使司书写机宜文字,在进攻伪齐商州、虢州、蔡州等战役中,再次建立战功,但岳飞在上报的“本职功状内合乞推恩等第”的人员中,仍未将岳云列入。南宋朝廷在对此战有功的将士*行赏时尝(对岳云)“以特旨迁三资,飞辞曰:“士卒冒矢石立奇功,始升一级,男云遽躐崇资,何以服众。
连上两道札子辞免。 绍兴十年(1140)的第四次北伐,郾城大战时,“兀术大惧,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将军韩常之兵直*郾城。
岳飞首先命令岳云出战,并戒之曰:“不胜,先斩汝”。岳云率背嵬骑兵直贯其阵,鏖冰数十合,敌尸遍野。
此一役,岳飞大败兀术拐子马,兀术大恸哭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金军袭击郾城失败后,岳飞对岳云说:金军“犯郾城,屡失利,必回锋以攻颍昌,汝宜速以背嵬(亲军)援王贵”。
金军主帅宗弼(兀术)果然以骑兵3万和步军10万攻颍昌。当时守城宋军不过3万,众寡悬殊。
王贵以董先、胡清守城,“贵将游奕、云将背嵬(亲卫军)战于城西”。“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之”,自辰至午。
两军苦战了整整几十个回合,依然不分高低胜负。宿将王贵不免有些气馁,岳云制止了他的动摇。
岳云前后十多次出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衣甲上血迹斑斑。很多步兵和马军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
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分别率领踏白与选锋两支生力军,出城增援,战局才很快得以扭转。兀术全军溃败。
颖昌大捷战果辉煌,杀敌五千多人,俘虏二千多人,缴获马三千多匹,金、鼓、旗、*、器甲之类更是多得不可计数。兀术的女婿、统军使、金吾卫上将军夏姓万夫长阵亡,副统军粘扦孛堇身受重伤,抬到开封后死去。
郾城和颖昌两战,是岳家军第四次北伐中关键性的大捷。岳飞也未将岳云功劳上报,直到宋廷查明并未上报的战功,岳云以功升迁遥郡防御使,岳飞又力辞之。
顾稚子,勿忽长
丁酉冬月,吾妹降生,时至今日,不盈百日。吾由小至初,课业陡重,心怀忧虑,尤需关照。然妹占父母之时力,父母无暇伴我。母须哺乳,无暇出,寒假盈月,日待于家,不知外界之变。吾每坐于窗前,顾蓝天,惟叹息。母须顾妹,少与吾语。忆往昔,无妹之时,吾常与母语,其乐融融;叹如今,难相顾,无相知,常相争,母女之心相去愈远,悲乎!妹之来,家愈忙,父母亦无暇顾吾课业,吾需自学,无人查吾作业,无人为吾解惑,吾于学业,孑孓独行,常觉前路渺茫。形势使然,吾渐独立,此桑榆之得也。吾有一言,告天下父母:顾稚子,勿忽长,多与长语,多同长娱。若此,则二孩时代长子之大幸也!
前几日,一位12岁少女李琰璘以一篇文言文作文惊艳全校,随后媒体报导,这位少女一举成名,网上各种赞美之词不绝于口。
以下为原文: 《顾稚子,勿忽长》丁酉冬月,吾妹降生,时至今日,不盈百日。吾由小至初,课业陡重,心怀忧虑,尤需关照。
然妹占父母之时力,父母无暇伴我。母须哺乳,无暇出,寒假盈月,日待于家,不知外界之变。
吾每坐于窗前,顾蓝天,惟叹息。 母须顾妹,少与吾语。
忆往昔,无妹之时,吾常与母语,其乐融融;叹如今,难相顾,无相知,常相争,母女之心相去愈远,悲乎! 妹之来,家愈忙,父母亦无暇顾吾课业,吾需自学,无人查吾作业,无人为吾解惑,吾于学业,孑孓独行,常觉前路渺茫。形势使然,吾渐独立,此桑榆之得也。
吾有一言,告天下父母:顾稚子,勿忽长,多与长语,多同长娱。若此,则二孩时代长子之大幸也! 欲成一拼图,必棱角相和。
吾为成家和之图,锉己锐,更己缺,合于妹。吾喜静,须学于清净之地。
然妹常哭,声甚大。吾忍之,于心告己:闹中取静,方为大静,心静则境静。
徐之适妹哭,其声虽大,亦不扰吾。昔者,吾性莽撞,常致物坠地,无以为然。
今者,坠物之响,常致妹惊,常致妹哭,吾遂甚谨,无有类事,吾妹安然,父母亦赞吾成大人矣! 吾好稚子,吾妹白白胖胖,脸挂笑容,憨态可掬,若自年画出。吾甚爱之,常与之戏。
见其一笑,烦恼皆亡矣。吾常思,待其呼吾一声姊,吾必喜极而泣。
吾每坐妹旁观之,心中必忖:其将来必美,必聪慧好学,必为吾之骄。今者,吾为姊,谨护吾妹。
来者,姊妹必相携,相顾,相援,相伴。父母终会去吾,然吾有妹,妹亦有我。
少女的指导老师评语是:读罢此文,拍案称奇, 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语言凝练,文风持重; 一气呵成,善哉妙哉! 我读完这篇作文后,也觉得自惭形秽,难以想象这篇文章出自一位12岁的少女之手。大家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人家的12岁和我的12岁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但在网上,对于此事的评价,却是一面倒地不看好。 各位精英们,用专业文学角度评价了这篇作文中的种种不当之处,言明这并不是一篇合格的文言文,甚至连文言文都算不上,而且水平不过尔尔,应是大部分语文功底好些的孩子都能写出来的,指责老师没有为学生指出其行文不当之处,指责媒体过度的夸大和赞美,这种「捧杀」也许会使少女难逃仲永之命,若少女长大后依然聪慧若此,这篇作文也会成为她的「黑历史」。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让我们回头重新审视这篇文章。
首先,我相信大部分普通人在学生时代,遇到的能写出这样作文的同学,都渺渺无几。这篇文章出自一位初一学生之手,一个初一学生能够有这样的行文和思路,实在难能可贵,而用专业的文学角度来评判一篇学生的习作,未免过于苛刻。
其次,这篇从这篇作文中可窥见这名少女语文功底相对于同龄人而言,是非常扎实的,如此早慧的孩童若坚持不懈地学习,日后才华也必不可小觑,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对其优秀的作品给予称赞和鼓励,这个行为无可指摘。相反,若是如上文中各位大神那样,从专业的角度直指文章「不可称为文言文」,如此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及自尊心,学生感到气馁,从此羞于展露自己的才华,这种结果难道就不令人唏嘘叹惋吗? 捧杀或踩杀,横竖逃不过一个杀字,又有哪个更清白些么? 无论长幼,每当有人因才华崭露头角时,下方总不乏讽刺者,大谈特谈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例子,望着以此证明此事不过了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赞之处,再借此批判一番教育现状,媒体现状,表达一番对时代对社会的痛心。
承认别人的优秀,真的如此困难么? 学生行文不当,老师教导不当,媒体宣传不当,对这位学生,及对于文言文没有深刻了解的大众们,都是一种误导,会使得大家错误理解文言文的概念及优劣标准。既是如此悲天悯人,何不亲自指出文章何处需要改进,应如何改进,传道授业,以正视听,引导大家正确理解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呢?你们批判教育现状,批判媒体现状,你们除去高高在上的指责和批判外,又真正输出了什么有价值的内容么?。
诠释,指的是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因此,我们也也可理解为对某事的讲解、证明。
所谓的“用文言文诠释二胎”,指的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写出了作为家庭中的长子(女)对父母有了二胎(弟或妹)后的心声。
据网载,该文言文的作者是潍坊高新东风学校七年级二班的李琰璘,今年才12岁。寒假期间,学校布置关于“传统文化和家风”主题的作业,于是,她就以文言文写下了这篇题为《顾稚子,勿忽长》的作文。
该作品出自12岁的学生的之手,叹喟惊讶。你可自行在网上“百度”。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