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4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8:40
1、性质不同:中观是一个汉语词汇,有多个方面的意思,有宗教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即中观经济学。唯识是一个梵语,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2、特点不同: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观的本体为智慧,以般若慧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
3、思想不同: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唯识的学统,发端于弥勒,集大成于*。然*的学统不行于印度,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独盛行于中国。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要想学修中观,可以从《中论》、《入中论》和《四百论》这三部论典入手。
2、学修中观要经历四步境界:首先万法抉择为空性,然后空性抉择为双运,之后双运抉择为离戏,最后离戏抉择为等性。
3、修行中观有两种途径:一是以窍诀方式直接安住空性,就像《六祖坛经》中所讲的那样。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反复观察,抉择出万法皆空的正见,然后安住于此见解。
4、确立对于胜义谛的终极看法(空性见),削弱实执,解决眼下的问题(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8:40
中观与唯识的区别如下:
1、含义不同
中观讲“真空”,唯识讲“妙有”,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车轮,两个车轮要配合,宗喀巴大师讲,等于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不配合,车子就开不动。
2、中心不同
中观的中心讲“真空”,唯识的中心讲“妙有”。空的重点是破执,破除一切我执、法执,遣执除相,重在破;而唯识的重点是显正,怎样叫空?怎样才有?在教理方面解一切法相。这是两者的大区别。
但是虽然有区别,二者却是不能分离的。建立空必须了解一切诸法是因缘生,诸法的法相离不开唯识;能够了解空,也可以晓得一切现象,本身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与实体,叫做空。
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如《心经》上所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叫做中道思想,一定要合得拢。
扩展资料:
中观,大乘佛学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龙树哲学的中心论题是“空”。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
但龙树赋予它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
龙树提出“八不”命题即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来表述作为他以中道和空论为基础的缘起学说。
龙树的中道观旨在否定事物本性是有或非有的见地,在坚持佛教作为宗教解脱之道的前提下,龙树宣称涅盘与世间无差异,既体现了菩萨道的理想,又反映了大乘佛教对世俗*的关心
。
中观派在龙树之后350年左右*为应成中观与自续中观两派。前者主张中观立场应该是以归谬法来显示敌论者的错误,后者续中观一派以清辨(500~550)为代表,声称中观哲学应该构造自己的论题,具有自己的认识方法。
龙树之后,中观学说被提婆、寂天、莲花戒等继承和发展。在9世纪之后中观学说被密教吸收,教理自身密教化的同时又为密教的神秘象征仪轨提供了哲学说明。
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此时的经验,可以给阿赖耶识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种子。
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8:41
中观的中心讲“真空”,唯识的中心讲“妙有”。空的重点是破执,破除一切我执、法执,遣执除相,重在破;而唯识的重点是显正,怎样叫空?怎样才有?在教理方面解一切法相。这是两者的大区别。但是虽然有区别,二者却是不能分离的。建立空必须了解一切诸法是因缘生,诸法的法相离不开唯识;能够了解空,也可以晓得一切现象,本身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与实体,叫做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如《心经》上所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叫做中道思想,一定要合得拢。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8:41
两种药物,热则凉之;寒则暖之,这就是区别/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8:42
中观的论典有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静命论师《中观庄严论》,圣天论师《中观四百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显句论》,还有很多后代大德对这些论典写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