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39
1894年,一方面是应对日本人的虎视眈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庆祝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同时也为了表明忠心,李鸿章视察北洋水师,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但在这次阅兵后不久,北洋水师就遭遇了灭顶之灾,两个月后,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对阵日本舰队,并最终全军覆没。
在《走向共和》这部剧中,则是把北洋海军的这次阅兵跟1888年的那次阅兵合并在了一起。并在阅兵后引发了一系列后果,最终导致了北洋舰队的灭亡,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22期:走向共和为何被奉为神剧?看看甲午海战之前,日本外相说的这句话!
一、
北洋水师通过造假,比如定远舰其实并没有发射炮弹,而是打的空炮,靶船则是士兵人工点燃炸药,营造一种百发百中的假象。
李鸿章和丁汝昌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在场醇亲王以及其他各国公使们并不知道情况,在饭局上大家也是称赞这次阅兵,称赞大清国海军的强盛。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户部尚书翁同龢太过抠门,总是不给北洋水师拨足军费。其实李鸿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洋气的人,花钱如流水,他的北洋水师并不比号称“钱屠”的张之洞花钱少。
豪华的晚宴笼络了一大群外国公使,唯有日本小村代理公使不高兴,他把北洋水师此次阅兵看作是一次示威,看作是一场挑衅。
这一点上醇亲王的水平明显没有李鸿章高,醇亲王还是那种老好人,都是邻邦,都是兄弟嘛,可惜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兄弟,有的只是利益:
“阅兵是我国内政,关日本什么事?除了小村代理公使外,再没有人会有这种不正常的想法。”
这句话是不是非常熟悉,是不是经常听到雷同的?
所以,李鸿章本人是适合做外交部发言人的,至少这次外交措辞,气得日本公使扔掉了酒杯。英国和*公使则认为大清朝对日本是碾压性优势,也算是一种外交上的胜利。
二、
北洋水师顺利阅兵,虽说有日本的威胁,但对内也存在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李鸿章没让李莲英登舰。
没让李莲英登舰,理由也恰当,毕竟军舰号称阳刚之气,弄个阴人上舰不吉利。但要知道,李莲英是代表慈禧太后来的,他没能登上舰,只让代表光绪帝的醇亲王登上了舰,你李鸿章啥意思?
咳,真应了那句老话,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所以,李鸿章在阅兵结束之后,也明白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必然得贿赂一下李莲英及小德张。
于是李鸿章对付李莲英,盛宣怀对付小德张,整个过程就不说了,总之李莲英不接李鸿章的烟,小德张不接盛宣怀的礼。
李莲英末了说了句:
“就拿你送我的那瓶脚气水来说吧,我呀,得记一辈子!”
听话不能正着听,要反着听,意思就是说,你李鸿章不过是送我一瓶脚气水,就想让我捡着话回慈禧太后,你想多啦,不让我上舰的事,我才记一辈子呢。
末了,李鸿章也不是善茬,说了一句:
“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有些人呀,一辈子也没有学会。”
就这样,小德张套路了盛宣怀,套出了北洋水师在外国银行有存款,而李莲英也跟李鸿章撕破了脸,但这些都不重要,李鸿章更担心的是日本。
三、
李鸿章对日本人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前面也讲了,他深谙外交之道,当然知道日本人的野心。而这个野心若不能击碎他的话,即使过了一百年,仍然是心腹大患,此言不假。
大清朝这边,慈禧还在听李莲英汇报呢,而日本那边,却吵成了一团。如果仔细看剧,你会发现,日本议会从来就没有和谐过,即使放在现在,同样如此,永远是吵作一团。
而大清朝的朝会,却是一个人在上面下命令,下面的人噤若寒蝉,紧紧跟着上面走永远不会错,总比他们一个个打了鸡血一样要“好”一些。
我们看看两边的对比:
醇亲王手舞足蹈地给慈禧太后汇报北洋水师阅兵盛景,讲着大军舰一座座浮在海面上跟小山似的,比北京城最大的牌楼都要大。
但是醇亲王并没有看到李莲英阴沉地脸,也没有看出慈禧太后的一脸不屑:
“这就叫军威浩荡!”
慈禧太后就是有这么一个毛病,先跟你唠家常,等你得意忘形了之后,冷不丁一盆冷水泼下来,让你不知所措,胆战心惊:
“所以你就得意忘形,以诗咏志?”
问题就出在北洋水师阅兵时醇亲王出口成章的这首诗:
“同携禁旅严千帆, 罗拜夷酋列几行。 鸿飞九天齐赞颂,力辞黄屋福威扬。”
大家思考一下,李莲英并没有上舰,谁把这句话传给慈禧太后的呢?
四、
*就是这么产生的,不在于你怎么想,关键是我怎么想,当权者怎么想:
“醇亲王府容不下真龙天子啦!咱们的七爷要冲霄而上了!”
关于扣帽子这种事,没有人比中国人更熟练运用了,就算是实在找不到帽子扣,不是还有一个“莫须有”吗?
“我只劝有的人放明白些,不要以为儿子当了皇帝,如今又亲政了,就生出许多妄想来!”
就这一句话,要了醇亲王的老命了,嗷的一嗓子,就躺地上动弹不得了。在历史上,醇亲王的死并非因为阅兵,而是因为替朝鲜国王的父亲李昰应求情,也是被慈禧太后训斥一番:
醇亲王就是被这句话吓得瘫倒在地,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
为什么慈禧太后对醇亲王这么一首诗这么在意呢?
也是有原因的,毕竟醇亲王跟李鸿章的关系太过融洽,而且此次阅兵,代表自己的李莲英竟然没能登舰。李鸿章还有用,不能太多敲打,但醇亲王就不一样了,毕竟颐和园已经修好了,留他干嘛,造反吗?
再加上前面光绪帝也是同样表达了想去御驾亲征,想去视察北洋水师,想跟康熙帝一样,建立功业。如果醇亲王跟光绪帝真的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个老太太,还真得当心呢。
所以,这次阅兵,慈禧太后不仅仅是试探李鸿章,还有试探醇亲王的意思在里面。军威浩荡不浩荡,她并不怎么关心,她更关心的是大清朝是不是还听她的,这是关键。
五、
大清朝还在内斗,日本国内却引发了浩浩荡荡的争论,但这种争论是一边倒的倒向了战争。
小村回到日本,先去吃了饭团,并对饭团店老板进行*,营造日本国民对大清朝的仇恨:
“如果没有这个梦,你就不配做大日本帝国的国民!”
而日本的天皇也在思考怎么对付大清朝,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就在这里,慈禧想着怎么对付自己人,日本人想的是怎么对付大清。
明治天皇和福泽喻吉聊天,他们指出了大清朝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即使出现一百个李鸿章那样的人物,也无济于事。”
而在门口等待的大臣们,日本外相说的这句话才是全剧最经典的台词之一,至今仍被各国的*家们屡试不爽:
“国民的共识是太重要了,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将国民对*的不满,转移到对清国的仇恨上面去!”
这一招太高明了,将会成功激起日本国民对大清朝的仇恨,即使大清朝没有称霸东亚的想法,日本也给你臆想出有这种想法。
实际上,甲午中日战争开战之前,之所以明治天皇要大力发展海家,并非因为北洋水师阅兵,而是因为其两次到访日本。
1886年北洋水师第一次到访日本,还因为嫖妓的事跟日本人发生冲突,最终李鸿章以开战为威胁,迫使日本人赔钱了事。1891年北洋水师再次访日,这一次军纪比以往要好得多,最终让明治天皇看到了差距,决心要追赶北洋海家。
由于北洋水师的这次阅兵,小村又夸张了十倍向天皇汇报,日本天皇震怒之下,决定一天只吃一顿饭,且号召全国捐钱买军舰,随着“吉野号”被购得,北洋水师的优势也不再有了。
所以,一场阅兵,得罪了李莲英,就等于得罪了慈禧,迫使北洋水师的军费更加没有着落,无形中还把自己存在外国银行的小金库暴露了。
一场阅兵,醇亲王不过是夸了李鸿章两句,却被慈禧扣上了意图不轨的帽子,硬是活活吓死了,使得北洋水师在朝廷里没人在替说话。
一场阅兵,让日本人发现了北洋水师的强大,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连日本天皇也发誓减肥,一心要跟大清朝决斗。
此消彼长,陷入内斗的北洋水师怎么可能是举全国之力抗战的日本海军的对手,他的失败,也就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