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14:37
自1924年李四光研究湖北西部三峡地区地质剖面后,奠定了此后几十年南方南华系和震旦系的划分标准,成为中国南华系和震旦系的层型(图6-5)。
三峡南华系和震旦系总厚数百至千余米,南华系不整合于古老的变质岩系之上。下南华统为砂岩,具交错层和流动波痕,厚度变化大(50~260m),为晋宁运动之后地势高峻条件下所接受的两套陆相至滨海相沉积;上南华统为冰碛砾岩,无层理,砾石成分复杂、大小不一,排列无方向性,砾石具冰蚀擦痕,胶结物为砂质及粘土质,厚度变化大(60~110m),为典型的冰川及冰水沉积物。下震旦统陡山沱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是一套连续过渡的滨浅海相粘土质及硅镁质碳酸盐岩,除微古植物外尚含后生小壳动物化石,代表冰期之后的一次海侵。灯影组顶部含有大量多门类的小壳动物化石。一般以多门类硬壳化石的出现作为寒武系的开始。
中国南方南华系和震旦系沉积可分为三种类型:扬子型、江南型和华南型。
扬子型南华系和震旦系广泛分布于包括康滇地轴以东的云南东部、四川、贵州省大部分和湖北、湖南西部以及长江下游的沿岸地区,即晋宁运动后形成的扬子地台区。南华系和震旦系作为最古老的沉积盖层普遍不整合于古老的变质岩系之上,以鄂西三峡剖面为典型代表,在各地皆可进行逐层对比。南华系为陆相、滨海相碎屑沉积和冰川堆积,震旦系为滨浅海碳酸盐岩为主,反映早期陆上、滨海环境及寒冷气候,晚期在冰川以后有广泛的海侵。
江南型南华系和震旦系分布于雪峰山、九岭、赣东北以南,包括桂北、湘中、皖南、浙西等地区。本区南华系和震旦系地层层序划分和扬子区基本相似,但岩相、厚度特征却有明显差异。相当下南华统的地层(湘中的江口组、桂北的长安组和富禄组、浙西的志棠组等)为厚三四千米的碎屑岩系,常夹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代表强烈沉降,快速堆积的产物,物质来源可能是其西侧的雪峰-九岭隆起(图6-6)。上南华统在该区普遍发育有冰碛砾岩,表明气候寒冷,有大量冰川活动。下震旦统发育有滨、浅海相的碳酸盐岩。上震旦统桂北的老堡组、湖南的留茶坡组、皖南的皮园村组、浙西的西峰寺组等,为厚仅数十米至200m左右的硅质岩及硅质页岩,向上和下寒武统为连续过渡关系,界线不易划分。此厚度较小的硅质岩及硅质页岩建造被认为是地壳显著下降所形成的非补偿深水海盆沉积。
华南型南华系和震旦系见于赣南、湘南、粤北、闽西等地区,以巨厚的海相复理石式碎屑岩夹火山岩建造为特征。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产生区域变质,划分和对比困难。震旦系和南华系属活动类型沉积,碎屑物不可能来自西侧的深水海盆,而是来自活动带内部的岛屿,其沉积环境应属半深海-岛弧环境。
图6-5 鄂西三峡地区震旦系和南华系柱状剖面图
(据成都地质学院,1980年,有修改)
图6-6 中国震旦纪古地理图
(转引自杜远生等,1998)
上述中国南方震旦系和南华系沉积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明显地受古地理、古构造环境控制。特别是震旦统的岩相分异明显,反映了彼此相邻的不同古地理景观和古构造环境,扬子陆表浅海、江南陆缘深水海盆及华南半深海-岛弧海区,与此相应的是扬子稳定区、江南过渡区、华南活动带。前者即扬子地台区,后二者可合称华南地槽区(图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