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简介,个人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7 16:37
我来回答
共1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7 18:07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 ,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拓展资料: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说,“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振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7 19:25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45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重回中国*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 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
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中文名:杨振宁
外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
国籍:美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7 20:59
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於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196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於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954年,同米尔斯博士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还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
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同年,获纽约*颁赠的"自由奖章"。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1994年,他获得了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1994-1995年度国鲍威尔科学成就奖(bower prize)(25万美元奖金和一座2.25英尺高的金质奖牌)。
1971年以来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工学院、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对中国的科技*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1995年7月22日,他受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博士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5年6月9日,在中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访问时谈到他1957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时,他说,当时他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在领奖仪式上,他用中国普通话说"我虽然是献身於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获199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1922年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 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 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 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 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 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 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 抵美国
1948年 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 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 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 当选*研究院院士
1966年 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 返回久别的中国*
1986年 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 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 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7 22:51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8];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3];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9][10]
中文名
杨振宁
外文名
Chen-Ning Yang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省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
人物关系
翁帆
妻子
杨武之
父亲
杜致礼
前妻
杨振汉
弟弟
杜聿明
岳父
翁云光
岳父
曹秀清
岳母
陈省身
好友
吴大猷
老师
罗广斌
学生
吴大峻
学生
李真
学生
黄昆
同学
快速
导航
助力科教主要成就个人生活社会任职获奖记录人物轶事人物影响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精选片单 盘点杨振宁的传奇人生,杨振宁当代活着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
关注01:50
2020年:最聪明的人在美国容易发展,比如费曼,要在国内会出问题!
47次播放 | 7个视频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12]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杨振宁年轻时期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13]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14]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诺贝尔奖章(现藏香港中文大学)
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15]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鼓励在台湾的岳母曹秀清设法取道美国转往中国*。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亲自接机,安排休息数日后,转机飞往北京定居。[16]
1958年,当选台湾“*研究院”院士。
加入外籍
1964年,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新建成的香港大会堂发表演讲,轰动一时,并与父母弟妹在香港相会。[3]
杨振宁教授香港演讲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任新成立的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长。[8]
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港讲学。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17]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好几个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18]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19][20][21][22]
他在*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当年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台湾学生。[23]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24]
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
共2张
杨振宁
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在*等领导的关心下,这本刊物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科学美国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影响了数代精英人群。[25][26]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27]
1978年3月,在李政道[28]、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29]
1979年初,*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欢迎*夫妇宴会上致辞。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30]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杨振宁教授(摄于香港中文大学)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是在香港立法注册的非谋利性机构,它的发起人是杨振宁教授。[31]
1983年12月,杨振宁向*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32][33][34]
1985年,杨振宁倡议建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35][36]同期,杨振宁促成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多个奖项。杨振宁注意到,学习能力强但缺乏科学研究创意是亚洲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于1986年倡导兴办了“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鼓励青少年勤于思考,为国家发明有经济效益的新产品。[37]
1986年,应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多次接母来港共聚。同年首次赴台湾,为吴大猷师祝寿,并出席台湾*研究院第十七届院士会议。同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研究室建立后,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38]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龙以明说,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亲自募款支持并指导应注意的研究发展方向,亲自参加该室举办的多次国际会议,并资助该室博士生毕业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一年。[39]
1993年,与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并同任所长。[3]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年,杨振宁被聘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40]2007年2月在该校捐资奖学金。[41]
1994年,杨振宁担任顾问、执行委员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香港创立,目的是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奖励在科技领域有成就的学者。[42]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奖。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43]
共2张
杨振宁
1996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该奖旨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44]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45]
1997年,清华大学为加快理科发展,时任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教授反复磋商后,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它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200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已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汇聚了众多国际一流学者。杨振宁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帮助清华引进了姚期智等顶尖人才,为清华在香港、美国分别设立了两个基金会,并成功募集巨额办学资金。
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46]12月,杨振宁、丁肇中发起的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1998年获美国国税局批准,享有免除美国联邦所得税待遇。其成立的目的为:扩大清华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促进清华与美国教育、科技与文化界的交流与了解,开拓筹资渠道,争取海外有识之士对清华教育事业的支持与帮助,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47]
1999年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同年,杨振宁决定将其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48][49]
杨振宁学术资料馆
1999年5月,在杨振宁等人发起和倡议下,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注册登记。杨振宁谈到,随着国际间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学科互相影响日益剧增,国际科技交流越来越重要,希望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成为中国与国际科技交流的一个平台,促进科技交流传播。[50]
2000年3月16日,他建议在名校设立美国问题研究所,在美国著名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增进美国知识界对中国的了解;[51]10月29日,在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杨振宁,欣然捐资在该校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奖学金基金总额为50万元。杨振宁表示以后他还会继续追加。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振宁表示,“虽然我父亲是大学教授,但因为通货膨胀,家里很穷,生活很艰苦,是奖学金帮我度过了难关。近几年多次在*访问,看到不少青年学生因家境困难而影响学业,感到很伤心,所以就有了这么个想法。”杨振宁对中国青年寄予了深切厚望,他说,中国的优势就在于拥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的青年人才,21世纪的中国青年负有特别的使命,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52]
同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学金”,表扬研究及学术成绩优秀的中大同学,直到2012年为止,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获得该奖学金。[53][54]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55][49]
回国执教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56]
在杨振宁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华大学长住以前,清华大学早已盖好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杨振宁安排到清华工作的林家翘,另外一幢后来给了杨振宁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电脑数学专家姚期智。[57]
2004年3月25日,杨振宁批评港独政客李柱铭前不久到美国参议院“作证”的行为既不应该也不明智。杨振宁语重心长地说,根据《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国一部分,这是既定事实,香港人必须有正确了解,否则香港会产生“很不利的事情”。[58]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59]
共20张
杨振宁和翁帆
2004年7月17日,杨振宁在北京大学,向1200多名赴京参加“全国台联2004年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台湾学子演讲。当讲到“七七事变”后的经历时,杨先生动情地对台湾学子说:“哪位如果再到北京来参观,我建议你们到卢沟桥去看看,因为卢沟桥是日本人攻打华北放第一*的地方。”[60]
2004年9月13日,81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开始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他说:“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他说:“每一次课前。我要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我要了解学生的进度。”[61]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11月12日,杨振宁在山东大学演讲时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合则盛,分则衰”。杨振宁向山大学子们深情回忆了1997年7月1日,当他在港亲眼见证香港回归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的激动心情,并称这是父辈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一天,因为“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他也指出了中国存在的诸多巨大问题,但他表示,“这些问题并不比在过去100年间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巨大问题更为严重,既然100年前我们能够将问题解决,那么今天的中国,凭借内在的韧性,依然可以克服困难。”[62]
2005年4月2日,杨振宁在海南大学捐资设立“杨振宁特困优秀生奖学金”,用于资助海南大学每年20名品学兼优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杨振宁2004年11月来海南参加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开幕式时,表示自己有帮扶海南省高校贫困生的愿望。以杨振宁名字命名的奖学金为每人1000元人民币。[63]
2005年5月,杨振宁奔赴香港为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筹款。他在谈起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命名风波时说,如果李嘉诚先生捐给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10亿元,他一定会用李先生的名字为该中心命名。据悉,近一年来,杨教授已经完成筹款1000万美元。[64]
2005年7月4日,杨振宁等曾参与保卫*运动的老将们集结,召开记者会表达*的立场,签字声明,指责李*说*是日本领土是错误的。[65]
共3张
杨振宁
2007年5月20日,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将其所属的一切资产无偿赠送给中山大学。该基金会的发起人杨振宁教授出席了资产赠送移交仪式,其主要内容为:现金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约36万元,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及其中的所有设备等。杨振宁在致辞时感慨地说:"我希望25年后我还能有机会看到中山大学在科研上的又一次飞跃。"[66]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0:59
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徽省原凤阳府。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杨振宁的学士论文的导师是吴大猷,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同时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6月,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6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聿明的女儿,她是杨振宁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教书时的学生。他们于1950年结婚,生有两子一女:长子杨光诺、次子杨光宇和女儿杨又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3:23
1922年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 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 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 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 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 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 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 抵美国
1948年 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 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 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 当选*研究院院士
1966年 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 返回久别的中国*
1986年 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 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 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196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954年,同米尔斯博士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还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
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同年,获纽约*颁赠的"自由奖章"。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1994年,他获得了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1994-1995年度国鲍威尔科学成就奖(bower prize)(25万美元奖金和一座2.25英尺高的金质奖牌)。
1971年以来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工学院、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对中国的科技*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1995年7月22日,他受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博士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5年6月9日,在中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访问时谈到他1957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时,他说,当时他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在领奖仪式上,他用中国普通话说"我虽然是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获199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6:05
杨振宁(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男,安徽省合肥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是最早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中华*)籍人士和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另外一名是李政道)。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杨振宁 - 简介
杨振宁,男,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杨振宁4岁认字3000多个,5岁会背《龙文鞭影》,少年时代就读厦门市演武小学,北京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等。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在此期间他受教于王竹溪,吴大猷等物理学家。
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是埃德华·泰勒(英语:Edward_Teller)。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英语:C. N. Yang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在1971年重回中国*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此后杨振宁为提高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作了许多工作,多次回国讲学,为被*运动所破坏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当时国际物理研究的前沿知识。
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
1980年 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7年杨振宁推动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从事前沿研究,聘请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到清华工作。
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的结发妻子是原中华*陆军中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目前居于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是*研究院院士(195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9:03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回顾20世纪科学的发展,杨振宁认为主要成就体现在3个方面:学会了控制电子的行动;发现了研究极小结构的方法;离开了地球引力实现了登月梦想。
展望21世纪,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我这样说原因有四:一、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这是科技发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三、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杨振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几年就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从那时就培育和积累了一大批基础人才。“中国人是有很高素质的。比如清华大学的生源就不比美国哈佛大学的差,但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把高质量的生源变成高质量的人才。”杨表示有信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条件的改善,继本世纪的华裔科学家之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必将于下个世纪在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姓名:杨振宁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贯:安徽合肥
学历:博士后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12:17
姓名:杨振宁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贯:安徽合肥
学历:博士后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匾渌担?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15:49
杨振宁 安徽省合肥县人,1922年出生。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杨教授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19:37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扩展资料:
社会任职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2009年,兼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2018年4月,担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
2020年8月,受聘担任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名誉院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振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23:58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45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9 04:36
杨振宁是一个智障
杨振宁介绍简介 杨振宁个人资料
1、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
杨振宁的个人资料和成就
20.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21.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22.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
杨振宁的个人资料及简介及事迹
1. 杨振宁,男性,1922年10月1日(或9月22日,根据护照上的日期)在安徽合肥出生,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头衔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等。此外,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
杨振宁个人资料?
杨振宁,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男性的他出生于1922年10月1日,尽管护照上的出生日期有所误记,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他的家乡是安徽合肥,父亲杨武在他出生不久后成为公费留美生,这为他的教育之路奠定了基础。在童年时期,杨振宁的母亲以其独特的方式教他...
杨振宁的个人资料和成就杨振宁的个人资料及简介
1、姓名:杨振宁性别:男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籍贯:安徽合肥学历:博士后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2、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3、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
杨振宁的个人资料及简介及事迹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杨振宁简介,个人资料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
杨振宁的个人资料及简介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6岁时,刚刚高二的杨振宁便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是杨振宁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正式从学生转变为学者,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专研物理学理论。也正是同这个时候,他遇见了人生最为重要的搭档李政道,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
杨振宁简介,个人资料
刀脚rapper是贵州哪里的
贵阳市。刀脚rapper是贵州省贵阳市人,真名是杨振宁。是一位著名的说唱歌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音乐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