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6 19:13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16 23:35
竹筷:
竹筷大致分为两种:不碳化竹和碳化竹。不碳化竹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竹子。碳化竹,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竹子。这两者的区别是不碳化竹的颜色较浅,碳化竹的颜色较深。
优点:竹筷环保安全,天然无毒,是很多家庭的首选,尤其是碳化竹筷具有高稳定性的特点,不容易发霉变质,能够长期使用。
缺点:由于竹子的材质外皮和内部差异较大,一旦竹筷放入消毒碗柜,就会出现弯曲变形的现象。
木筷:
优点:木筷属于纯天然材料,没有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用起来比较安全。
缺点:木筷比其它材质的筷子更容易受到污染,也更容易发霉。如果平常不注意清洗消毒,就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金属筷:
金属筷子通常是不锈钢材质的。
优点:不锈钢筷子美观大方、轻便好用、耐腐蚀不生锈。
缺点:导热性差。容易发生烫伤。不锈钢是由铁铬合金掺入镍、钼等金属制成,这些金属中有的对人体有害,因此使用时应注意,不要长时间盛放盐、酱油、醋等,因为这些食物中的电解质与不锈钢长期接触会发生反应,使有害物质被溶解出来。
密胺筷:
优点:密胺筷安全卫生,无毒无味,不易破碎,耐酸碱,对油脂、酸、碱及各种溶剂都具备优越抵抗性,耐温性能好,导热性低,即使装盛热的物品,也可以轻松握持。
缺点:由于密胺塑料分子结构的特殊性,高温炙烤下会出现开裂现象。密胺粉的价格较高,有些不法商为追求利润,直接用脲醛类的模塑粉作为原料来生产,而用脲醛制造的餐具,对人体有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6 20:43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1][2]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1]
筷子
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6 22:01
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持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条棍,可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形状或方或圆各异,多用作餐具。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详见百度百科筷子(中国传统餐具)_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6 23:35
中国传统的吃饭工具。长度7寸6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用筷子有利锻炼大脑,让人更聪明!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7 01:27
筷子的知识有很多,比如说筷子,它是用竹子做的而,中国人发明了筷子,而且中国人用的也是非常的熟练,他是用我们的手指,却灵活地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