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12:48
以散行而上,故称。《素问·刺腰痛篇》:“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王冰注:“散脉,足太阴之别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
有散脉者一般是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病情危重。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将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即将坠胎之征。 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和脉力不匀,故曰散似杨花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脉律绝对不整,脉率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与怪脉之解索脉是同一脉象,与快速房颤脉相合。以此来诊断是否是散脉。
应与浮脉类其他脉对比鉴别:浮脉、洪脉、濡脉、芤脉、革脉。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和脉力不匀,故曰散似杨花无定踪。以此来诊断是否是散脉。 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见散,怔忡不寐。右寸见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
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左尺见散,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按】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着矣。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崔氏云∶“涣漫不收”,盖涣漫即浮大之义,而不收即无根之义;虽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凿凿也。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此又补叔和未备之旨,深得散脉之神者也。
戴同父云∶“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皆平脉也。心脉软散而怔忡,肺脉软散为汗出,肝脉软散为溢饮,脾脉软散为肿,皆病脉也。肾脉软散,诸病脉见散,皆死脉也。”古人以代散为必死者,盖散为肾败之征,代为脾绝之候也。肾脉本沉,而散脉按之不可得见,是先天资始之根本绝也。脾脉主信,而代脉歇至不愆其期,是后天资生之根本绝也。故二脉独见,均为危殆之候;而二脉交见,尤为必死之符。
散脉探讨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2010年10月S2 P56-57)
散脉乃28病脉之一,历代医家认为脉象系散乱不整、至数不齐,或散涩短止并存。而现代中医学者多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通过参阅古今学者有关脉象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及自己的临证经验认为,散脉与快速房颤脉相合。
1 历代医家对散脉的认识
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及临症经验差异,认为散脉脉象系“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诊家枢要》:“散,不聚也……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底。”《濒湖脉学》:“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
或认为系“散涩短止”并存。如《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云:“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
由上将散脉脉象可归纳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匀。
2 现代学者对散脉的认识
现代中医学者多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如《详谈细论二十八脉》云:“散脉是一种无根、极浮、脉形散乱的一种微细脉……心室颤动则见此脉……这是元气脱、心衰竭、心室颤动的一种表现……心气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现颤动,此时出现混乱的脉律、脉形、脉的节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现脉律散乱、不均匀、脉形散乱不能收聚,形成散脉。”心房颤动(房颤)时之脉象与散脉相合,可称散脉,而心室颤动亦称散脉,不妥。因心室颤动是致命的心律失常,其出现多是心脏骤停之先兆,心音听不到,脉搏触不到,故云散脉欠妥。
检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发现,对于房颤脉脉象的表述方面虽皆有病例相参,但莫衷一是。如赵锡武教授认为是“脉结代”,柯雪帆教授称“心力衰竭出现脉律不齐者颇多,促结代脉均可出现,更有乍疏乍数、乍大乍小、叁伍不调者(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病人,脉率较慢的形如‘解索’脉”,在病例介绍方面称“脉细数,一息七至,叁伍不调,有不规律停搏……两脉弦涩、散乱不齐,大小快慢不一,一息约六至。”等;奚凤霖主任医师称“乱搏脉”,云:“脉律失常,常见的有促脉、结脉、代脉、涩脉、散脉,还有七绝怪脉……其早搏的常见脉象有促、结、代脉等,乱搏的则见散脉、涩脉和在生命垂危时出现的脏器败露之部分怪脉。”,在病例介绍方面称“脉散数有似鱼翔、虾游,急性发作时,脉如釜沸、解索。”;周次清教授云:“阴虚不能敛阳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会出现‘参伍不调’的促脉,或雀啄脉。快速性房颤……发作时脉见促象。”;丁光迪教授称“房颤……诊时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等。
3 散脉新识
临床房颤常见有两种,即阵发性快速房颤(脉率>100次/分)与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60~100次/分和脉率<60次/分),脉象不一致。阵发性房颤时,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次/分(脉率少于心率,脉短绌),但快慢不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则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正与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相合。
4 散脉乃规范称谓
因快速房颤脉之脉率多在90-180次/min之间,从至数而言,一息四-五至以上当属数脉,即>90次/分,故有的医家称“数而三*齐”,或称“数中一止之促脉”,或称“数而涩”脉等;若房颤脉之脉率>126次/分,一息七-八至而属疾脉,故有的医家称“脉细数,一息七至,叁伍不调,有不规律停搏”,或称“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等,目前看来,快速房颤脉当规范为散(涩)脉或解索脉,其它称谓皆不妥。
5 结语
综上所述,散脉属28病脉之一,其脉象特征是: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脉律绝对不整,脉率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与怪脉之解索脉是同一脉象,与快速房颤脉相合。
参考文献
[1]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2]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0,41(1):60.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3.
[4] 金栋.房颤脉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2):186.
[5]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M].第2版.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41-345.
[6] 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7,138-139,148-149,199-203,207,214-215,268-269.
[7]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