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6 01: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5:49
矿床遥感特征,主要表现为成分与形态两大部分。成分遥感,主要表现为与控制矿床的地层岩石,即与矿床及其载体的化学成分相关。据研究,铁离子吸收带出现于0.85~1.0μm,其中Fe2+离子在1.0μm附近有强吸收带,Fe3+强吸收带则在0.85~0.92μm之间,含
的岩石在2.35μm附近有强吸收带,含(OH)-的岩石的强吸收带则出现于2.2μ~m附近。与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粘土化相关的热液蚀变岩石在1.6μm附近具有强烈的反射峰,而2.2μm附近则出现吸收带,与铜金矿化相关的硅化红外吸收较弱,而在2.25μm附近有独特的吸收带,在8.5μm处出现低反射值。铜金矿床多与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夕卡岩化、青盘岩化、粘土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相关,尤其与硅化、黄铁矿化关系密切。工业铜金矿床与黄铁矿化往往形影相随,研究黄铁矿化岩石光谱反射率曲线特征具有特别的意义。典型的黄铁矿化岩石光谱反射率曲线表现为0.4~0.6μm范围内有反射率陡倾上升斜坡(反射率从10%→30%±),在0.6~0.8μm之间有一宽阔的反射峰,在0.9μm、2.2μm处均有明显的吸收峰,这种光谱反射率曲线特征与绿泥石化岩石光谱反射曲线特征相似,其区别在于绿泥石化岩石光谱反射率曲线在0.4μm~0.5μm范围内,反射率曲线比较平缓,不具备陡倾上升特征。与褐铁矿相关的岩石光谱反射率曲线与黄铁矿化岩石反射率曲线亦相似,其差别在于褐铁矿化岩石光谱反射率曲线起伏更加明显,尤其在1.9μm和2.2μm附近吸收峰比黄铁矿化岩石的光谱反射率曲线的吸收峰更明显而且宽阔。
地表植被研究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铜金矿床的矿区内外亦具波谱差异,存在地植被反射波谱异常,表现出明显的图像色调差异,形成遥感异常区。在铜矿区或岩石土壤铜异常高含量区,植物叶片出现褐色斑点,群体生态出现生长迟缓、叶片普遍黄化,针叶、阔叶植物如马尾松、三丫苦、鸭脚木、桃金娘等均不例外,尤其旱季或夏秋之交更加明显,这种地植被病理生态特征在与黄铁矿共生的铜金矿床的上部,特别是在黄铁矿晕范围内更加明显,此类地区的地物光谱曲线在0.565μm具有高反射峰,而在0.465μm处则有低的反射峰出现,而且0.565μm/0.465μm的反射率比值大于1.7。地植被采样化学分析,采用植物叶片灰分,分析结果表明铜含量一般比非矿区高数倍至数十倍,金含量高数十至数百倍。铜金矿及其相伴生的元素引起的地植被反射波谱特征反映在遥感图像上,一则表现为成分遥感的特殊的群体色调差异,构成特征的色调斑块;另则表现为形态遥感的差异,形成特征的影纹,尤其具有岩性差别或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强烈时,出现特殊植物群落生态特征或出现生态死亡窗口时,更加明显。
吴川-四会断裂带已知铜金矿床多与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工业矿床均产于大型线性构造带内及其附近,尤其断裂构造上盘一侧为多见,矿体则多见于次级构造与环形构造交切的切点附近。工业矿床与岩浆岩体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有的岩体(如石牛头岩体等)本身铜金元素背景值就高,有的岩体虽然铜金背景低,但其相关的热事件强烈,在其周边地区出现各种环状、环带状蚀变带,这些环带范围往往也出现铜金高含量区,特别是当这些构造岩浆活动穿过铜金背景值高的地层,如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等铜金矿床的矿源层时,在环形构造与线性构造交切点附近,尤其环形构造内具有放射状或向心状水系特征,环形边缘具有较宽的退色环圈时,而线性构造具有明显的高突感与撕裂感,上述线性与环形交织部位,往往有工业矿床存在。如区内河台金矿、新洲金矿、水南铜矿、石菉铜矿等。从地貌上看,金矿与铜矿产出部位稍有差别,铜矿床产出地貌部位地形变化较小,金矿多产于地貌上由陡变缓的部位,这反映铜金矿床硅化程度的差异,金矿与地层岩石强烈硅化关系更加密切。富矿体产出位置在图像上往往表现为小型环形构造边缘模糊地带与线性构造密集向稀疏的转折交切部位。
在TM及MSS图像上,与铜金矿床相关的色调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均匀的线状与环状浅色调,此类色调反映的蚀变作用与硅化、碳酸盐化、大理岩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相关,尤其硅化、碳酸盐化、大理岩化,其蚀变越强、色调越浅。以硅化为主时,地形高突,图像表面光洁度较高,当出现高岭土化、粘土化时其表面出现污浊感,表面光洁度降低。另一类则呈线状、弧状或环状深色调,此类色调多反映蚀变作用与夕卡岩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黑土化相关;褐铁矿化、黑土化强烈时,地貌上多为负地形。一般情况下,岩石、矿石新鲜时,金矿多与浅色调关系密切,铜矿则与深色蚀变关系密切些。在地表强烈风化条件下,不论金矿或铜矿,均与深色蚀变相关。
吴川-四会断裂带已知金工业矿床,多与变质岩系相关。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等均可为区内金矿床的直接围岩,此类近矿围岩的波谱反射曲线表现为0.4~0.8μm范围内反射率在40%~50%之间,反射比增加较快,0.8~2.1μm之间反射率在50%~70%之间,反射率曲线起伏变化较小,呈平缓线状,在1.4μm和2.2μm处有明显的吸收谱带。石英脉型金矿的金矿石则表现为0.4~0.6μm之间反射率变化较大,反射比增加较快,0.6~2.1μm之间,反射率变化较小,反射率曲线比较平直。当石英脉中含金品位高时,由于含金品位与黄铁矿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所以富金石英脉的波谱反射曲线表现为在0.4~0.6μm之间反射比斜率增加更大,反射率曲线陡倾,在0.7μm附近出现强的反射峰。而强烈硅化黄铁矿化糜棱岩型金矿石,其波谱反射率曲线与石英脉型金矿石波谱反射率曲线极为相似,其反射率可在40%~70%之间变化,0.4~0.6μm之间反射率变化在10%~15%之间,其区别在于强烈硅化黄铁矿化糜棱岩型金矿石多经强烈挤压作用,在2.2μm附近常出现吸收谱带,指示矿石中存在含水矿物。此外,此类矿石存在不同程度的碳酸盐化,因此在2.3μm附近出现吸收谱带。河台金矿地表矿石具有不同程度的褐铁矿化,因此在0.4~0.6μm之间反射率较陡,同时在2.2μm、2.3μm附近具有宽窄不等的吸收谱带。
石菉铜矿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与灰岩接触带内,矿体产于夕卡岩化大理岩中。其矿石光谱反射率曲线表现为0.4~0.9μm之间反射比斜率较大,0.9~2.1μm之间反射率变化较小(小于10%)。当矿石中孔雀石含量增加时,矿石光谱反射率曲线在70%~80%之间变化。在0.4~0.76μm之间,反射率强烈上升,在0.8~0.9μm处出现强宽吸收谱带(Cu2+离子引起),在1.4μm、1.9μm和2.2μm具有吸收峰(羟基谱带特征)。在2.35μm附近有吸收峰(为
谱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