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7 15: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7:58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难道就可以称得上是孝顺了吗?”
出自《孝经》谏诤章第十五章。
1、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2、译文: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夫子的教诲,我再冒昧的问一个,做儿女的顺从父亲的命令,能否称作孝顺?“
孔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以前天子有七个议政*,虽然天子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则,但是他还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个议政的*,虽然他不能掌握治理邦国的法则,但是他还不至于失去他的国家.士大夫有三个议政的*,虽然他不能掌握治理封地的法则,但是他还不会失去他的封地.一个君子拥有了会批评他的朋友,那么他一身都不会远离美好的名誉.做父母的拥有会和自己争论的子女,那么做父母的就不会陷入不符合义理的错误.所以当面对不符合义理的事情的时候,做子女的就不能不和父母亲争论,做臣子的就不能不和君王争论.所以当面对不仁不义的事情的时候,应当要和父母亲争论,一味的顺从父母亲的意思,使得父母亲陷入了不仁不义的错误之中,这样又岂能够称作孝顺?“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