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口苦、口臭?中医1个方子健脾化湿,清热泻火,清新口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7 16: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2:58
现实生活中,出现口干、口苦、口臭症状的人并不少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口臭的患病率都相当高,在中国,15岁-64岁的人群中,口臭患病率约为27.5%,其中这些人多数也伴有口苦、口干的症状。
近期就有朋友问到,出现口干、口苦、口臭是不是肝火旺,是不是因为上火了。其实,并不一定,很多出现口干口苦口臭症状的病友,问题在脾,研究也发现,脾虚湿阻所致者占比较高。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脾气通于口,涎即口津,能起到润泽口腔的作用,所以口干的出现与脾脏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口腔的滋润作用取决于脾气的升清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亦为津液上输之动力,若脾气健旺则津液来源充足,津液源源不断上输至口腔中,故口中津液自和,不会产生口干。
但现代 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食无常,又或者因情志不畅致肝气郁滞,肝木克脾土,致使脾气亏虚,而致口干口苦。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曰:“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昧,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
另外,脾位于中焦,主运化,脾虚则无力运化水谷和水液,一方面会造成食物的积滞,另一方面会导致湿邪内生,阻遏阳气,津不能上承,而致口干、口黏腻,口臭。《景岳全书》也有记载:“口臭虽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异。盖胃火之臭,其气浊秽,亦必兼口热口干,及别有阳明火证者是也。若无火脉火证而臭如馊腐,或如酸 ,及胃口吞酸,饮食嗳滞等证,亦犹阴湿留垢之臭,自与热臭者不同,是必思虑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此则一为阳证,宜清胃火,一为阴证,宜调补心脾,不得谓臭必皆热,以致生他病也。”明确指出,脾虚湿阻也是引起口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实际的治疗中,张绍才龙南中医团队医生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分享道:对于脾虚湿阻的治疗原则通常为健脾化湿,临床上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健脾行气、利湿化浊,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如果口臭严重者可加藿香、佩兰、荷叶,兼有气滞腹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气滞腹胀者加枳实、厚朴,湿重有热者合四妙散,饮食停滞者加焦三仙、鸡内金,大便不畅者加秦皮、槟榔、枳壳,中气不足者加小剂量柴胡、升麻升提阳气,脾虚及肾者加补骨脂、巴戟天,睡眠不佳者加石菖蒲、远志。
比如此前的一位病友,26岁,自述口臭症状1周,平时易发口腔溃疡,长期自服清热解毒中成药,疗效不显,晨起时口中有痰,口干,大便约2-3日一次,质干。观其舌,可见舌体胖大,舌边红,苔白厚腻,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内生,治以芳香化浊、清热泻火兼健脾。方用佩兰,藿香,石菖蒲,黄连,蒲公英,菊花,金银花,太子参,茯苓,白术,砂仁,薏苡仁,山药,鸡内金,甘草。共5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并嘱患者以清淡营养饮食为主,以绿茶水漱口,复诊时,自述口臭明显减轻,口腔溃疡减少,继续服用7剂,诸症悉去,且1年未见复发。
该患者自述有长期服用清热解毒药,因清热解毒之品多属苦寒,久服则易损脾阳,脾失运化,聚湿成痰,久而化热,但其根本为脾胃阳虚,治疗应酌情加健脾胃之品。本方之中以佩兰、藿香芳香化浊,患者诉晨起口中有痰,加石菖蒲以祛痰浊;清热药如黄连、蒲公英用量宜少避免脾阳更损,以清润之品菊花代之。加鸡内金既健脾运化,又为治口疮之良药;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益胃。该病例可谓虚实相兼,故实际治疗应随证加减,以达标本兼顾,有效改善口干口臭的效果。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