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新山不过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2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9:59
新山不过社:下葬后,不超过三年是为新山。
即下葬后三年内,拜祭先人都要在春社或秋社之前。春秋二社是古时社交活动,宴请亲朋好友及祭祀土神,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新山不过社的主要原因是避免,拜祭先人与宴请宾客的日子相冲。通常春社在农历二月内,秋社在农历八月内。 每年通胜都有记载当年春秋二社的日子。
拓展资料: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中国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目前在中国*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
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9:59
民间有“新山不过社”的习俗,指的是为期不到一年的新坟,都不能等到清明节,必须在“社日”到达之前拜祭。也就是说,在别人清明节扫墓之前,新死不到一年的家属却必须在一个叫“春社”的日子之前扫墓拜祭。
拓展资料:
“新山不过社”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避免与祭祀土神、会宾客这样的大日子相冲;
二是阎罗王体察新鬼思念亲人,所以特许他们的灵魂提早在鬼门关开之前上阳间享受亲人的祭祀。这是一个很善良的安排,弘扬孝道,因为,慎终追远,是古代的道德修养之一。
三是古时候的“春社”是热闹的日子,代表土地诞,人们感恩土地,又在土地上庆祝各种活动;春社之前,往往会做很多准备。
但是,对于尚在守孝的一家人来说,他们没有理由到外边去参加节庆同乐。反过来,他们在这个大众同乐的准备期间,自家人放弃外边的游乐,一起上坟探望和安慰新逝世先人的在天之灵,这样就通过习俗来体现人间的道义。
清明节前的第十五日为“社”,意思就是新坟得在清明节的前半个月以前上,如果在清明节的前十四天以后上的那都算“过了社”。
新坟只有在“社”前上了,捎去的哀思和焚烧的纸币新亡的人才能收到。因为刚去世的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举目无亲,难免会孤独无依。
对于刚过世的先人,要提早拜祭,乃出于「新山不过社」之说。
「社」是指「春社」,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乃古代人祈求丰收的节日。
然而,「春社」却又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为免神鬼「争食」,所以拜祭刚过世的先人,就必须在「春社」之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0:00
下葬后,不超过三年是为新山。 即下葬后三年内,拜祭先人都要在春社或秋社之前。春秋二社是古时社交活动,宴请亲朋好友及祭祀土神,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新山不过社的主要原因是避免,拜祭先人与宴请宾客的日子相冲。通常春社在农历二月内,秋社在农历八月内。 每年通胜都有记载当年春秋二社的日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0:01
通常大家的印象中,总是清明扫墓。可是,在实践上,每一年清明节之前,凡是有亲友刚过世不足一年的家属,都会学到一项新知识:为期不到一年的新坟,都不能等到清明节,必须在“社日”到达之前拜祭。也就是说,在别人清明节扫墓之前,新死不到一年的家属却必须在一个叫“春社”的日子之前扫墓拜祭。
但是,若问到为什么从中国的原乡到东南亚都流传着“新山不过社”的说法?恐怕很多人也答不上来。
外边的说法很多。网上更是辗转的转贴着一篇贴文说:刚过身的先人,要提早拜祭,乃出于“新山不过社”之说。“社”是指“春社”,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乃古代人祈求丰收的节日。相传,阎罗王对所有新鬼都有“优待”,让他们提早享用亲人的祭品﹔因此,孝子贤孙可以预早拜祭,不必等到清明。然而,“春社”却又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为免神鬼“争食”,所以拜祭刚过世的先人,就必须在“春社”之前。
拿着这篇贴文向孝恩文化基金会执行长王琛发求证,王琛发却说,这样的说法,上半段对了一半,下半段非常荒谬。
他说:“在华人的信仰中,认为从每座公共义冢到每一处私人墓园,都由号称为福德正神的土地神管辖,所以我们民间也依此习俗,到墓园先要拜土地公,又因此而称义冢为伯公山。现代人若创造一个说法,认为即使在属于祭祀土地神本身的日子,也会有神鬼在他面前争食物,你说他平常还管得着吗?”
王琛发说,“新山不过社”和“清明扫墓”其实是对待死者礼仪的白事和红事之分。王琛发说,如果用现代的口语作通俗的表述,“新山不过社”的习俗是“小祥”之前的仪式,是白事;“清明扫墓”习俗则是“小祥”之后的仪式,属于红事。
他继说,“新山不过社”的说法本来是整套文化礼仪的一部分。现代人对“新山不过社”不了解,主要就是由于对文化礼仪少了认识“小祥”的概念。
王琛发说,古人称之为“小祥”,就是现在人为了简易了解其时间段分而说成的“对年”,其实都是同一回事。目标是在一年的时间到达后,从追悼的奠桌把死者请到神台上作为家*同认同与团结中心的保护神。不知道在“小祥”之前应该为分离而哀悼奠拜,“小祥”之后是纪念和歌颂的祭祀。
“亲人相处的时间那么长,一年不到就不再会有悲哀伤痛,想起来是没有人情的事。可是,一年过后悲哀够了,已故者的形象和美好的记忆留在心中,就要化悲哀为奋发,以最好的成就一年又一年告慰死者。”
“所以,就要有办法以日子和习俗区分开不同的心情。拜祭新坟是尽哀悼之责任的白事。而清明节是属于红事的佳节,利用春光明媚的日子,后人聚会在先人墓前、子孙告慰祖先、生者回忆逝者、生者互相联谊的纪念活动。我们对红白事各有规定,就把应该有不同心情的两种人用节日习俗分开,不让新坟的家属在清明节上坟。”
“我过去一再在各报刊和广播电视的访问上说,清明节不是白事,到墓园看望里边的故人也不是白事。现在要补充,白事就做到新坟在遇到第一个春社日之前的祭拜为止。”
“在传统上,清明节是春天的极致,它的意义在万物晴朗而且明净,代表了生命欣欣向荣、生生不息,陆续有来,因此也就变成带着美好回忆和未来憧憬的纪念,是属于红事的范围。在第一次于清明节祭先人时候,哀悼死者的哀伤,已经通过对年时将神主位上神台的仪式,将人们对已逝者的哀悼心情从分离的悲伤转化为美好的回忆,把故人当成家神祖先祭拜。”
可是,如果已故者身故不到一年,就不是带着美好回忆以及未来憧憬的纪念,人性本质上还是必须带着为分离而哀伤的心情,才算重情义。这一来,就不能鼓励家人做清明节,而应该在“小祥”或俗称的“对年”之前祭拜,作为最后一次哀悼式的上墓,以后再上墓,都是红事了。
他说,“小祥”的概念代表周朝的《周礼》在中国文化延续几千年的生命力。纵然现代人没有概念,甚至对其中引申出来的“新山不过社”等礼仪滥加迷信解释;可是,对日子的概念还在,相应的仪式还在。
“所以,我们不要制造迷信。我们要恢复传统,在传统中延续文化认同,从中维护祖辈相传的为人处世道统,让子孙有希望。”
至于为何要不过“社”。王琛发说,习俗往往是古人的智慧发挥在社会调节的安排上。他说,古时候的“春社”是热闹的日子,代表土地诞,人们感恩土地,又在土地上庆祝各种活动;春社之前,往往会做很多准备。但是,对于尚在守孝的一家人来说,他们没有理由到外边去参加节庆同乐。反过来,他们在这个大众同乐的准备期间,自家人放弃外边的游乐,一起上坟探望和安慰新逝世先人的在天之灵,这样就通过习俗来体现人间的道义。
王琛发说,在本地并没有“春社”的活动,是由于我们不是农村社会,而且生活的节奏加快、内容也比古人复杂。现代人不见得人们都是内聚性质的住在同一村,说要组织一整天的活动,立即就各家筹办。可是,“新山不过社”的习俗还是流传下来,又说明有许多涉及生死大事、人间道义的习俗,人们还是坚持的。
谈到年年春社日的计算,王琛发说:“春社日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说它不固定,是由于它既不是根据阴历的历法也不是根据阳历年年循环。以农历辛卯年(2011)来说,春社的日子是农历二月二十日,就是阳历3月24日。但是到了明年,春社日的时间又有变化了。可是,要知道每年的春社日会落在什么时间,人们还是有一个计算法。”
王琛发说,春社的推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找“立春”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第二方法是从清明回溯,找在清明之前的第二个“戊”日,最简单的法子是查看每年《通胜》首页的〈春牛图〉,牧童牵牛图案底下的左下方会记录“春社”的农历日子。
还有一些地方,民间干脆把农历二月初二视为土地诞,也定为“社日”。“新山不过社”,也就规定在每年农历新年之后到二月初二之间。
王琛发说,各地习俗不同的传统必须尊重的。不过,若从日子的性质考究。二月初二,是两个“坤”卦的数字,代表了大地的仁厚,用来象征土地的生成和拜土地公,并无不宜。只是,土地诞和“春社”——也就是象征农业社会对春天属土日子的重视,是两回事。
但我们可以尊重同时有两种“新山不过社”的说法,一是以土地诞的“社日”为据,另一是以“春社”为据。
总之,从“新山不过社”和“清明”的分别,可以发现华人在习俗礼仪背后的智慧与心态:这通过扫墓祭祀讲究的礼数辅导死者家属的人生态度。
王琛发说:“中华民族对于生死分离,强调的是节哀顺变。如果个人对于人与人的永久别离不会悲哀,那就很难肯定他对身边的人事关系会有珍惜,他对别人的感情也可能不是真正能付出的。但是,一个人不能只是沉迷在哀伤而丧失生产力以及照顾他人的能力。由此便应该有个过程去转化哀伤为美好回忆,在过程中会有完成死者未竟任务的意愿、或者想告慰在天之灵,如此便会很自觉地养成促进生产、照顾亲人、爱护家声等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