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2 08:4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2:47
唐雎让秦王理屈词穷有三步: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扩展资料:
唐雎说秦昭王的真实性
《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四》中记载了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唐雎出使秦国,成功说服秦昭王出兵救魏的事件。
然而这件事是否存在却有问题,首先,总览战国大事记的《史记·六国年表》中并无此事记录在表中,而后,记载除魏国外另外与此事件相关的三个国家的部分,《秦本纪》、《田敬仲完世家》、《楚世家》中也都无此事的记载。
而更让人起疑的则是,齐、楚攻魏,秦兵救魏,这是一件全国性的大事,但各国史官竟都没有记下此事的发生年代,而导致司马迁只能在魏安釐王十一年(前266年)至二十年(前257年)之间插入记载此事,并没有记载此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是魏安釐王哪一年。
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件涉及四国的战争是不可能当时没有人记录下具体发生于哪一年的,因此这次事件应当不可信。传说唐雎见秦王时已经九十六岁了,因为与秦王的一番对话,兴奋异常,睡了一晚就过世了。
唐雎的剑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他便是战国末年的弱国臣子唐雎,他的凛然正气千百年来仍然令人震撼。 可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 文章对此没有任何交代。
唐雎是带剑而入
唐雎是否带剑而入呢?根据当时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因此还演绎了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荆轲刺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图当中,专诸刺王僚更是巧妙,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唐雎长长的剑自是匿之不住。
难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极点,任由使者携剑以示气度?这种侥幸之说恐怕难以站住脚。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间,秦王早已有过前车之鉴: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史记·刺客列传》)。
虽然说堂堂秦王,蛮横骄纵,但绝对不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断不会有如此举动。
秦王之剑
那唐雎“挺剑而起”时该不会是使秦王之剑,秦法虽然规定“群臣、使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但秦王本人不在此列。
秦王倒是有剑的,可诸位不要忘了,唐雎前来乃是“秦王不悦”之后,是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亡国危机的。秦王不会把一区区小国使者放在眼里,即便接见,也只能殿下侍候。
当然也不排除秦王想羞辱唐雎,故跟他对立而坐,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中的长跪而起应该是对立而坐的。但是,无论唐雎有没有接近秦王之机会,拔出秦王之剑也无异于痴人说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2:48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