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3 12: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9:08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一位妈妈打了女儿一巴掌, 这一巴掌让女儿整整一年没理她, 也让她内疚痛苦万分。 原因是女儿作为一名高中生 ,不把学习放在首位, 而是沉迷于打扮。
每天把自己收拾得光鲜靓丽, 可自己的房间却脏乱到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甚至连吃完的麻辣袋都扔在地板上 。
这位妈妈说了无数次 ,女儿依然我行我素,有一回她就骂了女儿几句, 没想到女儿被骂后,挑衅地将手机往地上砸, 还顶嘴让她少管闲事。
这位妈妈气得血往上涌,就甩了女儿一巴掌。现在女儿不理她,她不仅难过,每天还担心女儿为了报复她,跑出去学坏,毁掉自己。
帖子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共鸣,评论有几万条,很多家长都肯定这位妈妈做得对,孩子不打不成器,现在不打将来别人会替父母来教育她。
在潮水般的认同声中,我不由得想:孩子这么大缺乏自理能力,至少说明这个妈妈很勤快,虽然抱怨孩子懒,但肯定总是看不过眼,最终都上前替孩子做了,而孩子每次只是挨骂,但并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育学家德雷克斯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如果家长总是替孩子做得太多,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处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从而逐渐变成一个依赖他人、缺乏独立的人。
米歇尔▪奥巴马在她的自传《成为》一书中曾说, 当他们一家住进白宫以后,她就明确要求两个女儿,还是跟以前住在芝加哥时一样,每天早晨起床后要自己收拾被褥,只要她们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能使唤别人去做。
可见,家长教育孩子养成整理收拾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有效途径。
那如果孩子的表现是抗拒怎么办呢?打骂、责备显然不行,我们希望孩子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自己就应该以身作则,禁止任何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试一试逻辑后果法,什么是逻辑后果法?简单来讲就是家长以尊重的态度,提前告诉孩子,他们的某种行为将会产生的合理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指出:一个有效的逻辑后果不应当是家长用全力对孩子进行的惩罚,而是让孩子的行为转向另一个有用的行为,并考虑了长期效果的办法。
逻辑后果法的精髓概括起来是“相关、尊重、合理、预先告知”10个字。
“相关”是指产生的后果必须和行为相关。
“尊重”是指后果既要避免羞辱和责难孩子,也不要让自己痛苦。
“合理”是指后果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说都要合情合理。
“预先告知”是指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孩子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出现什么后果。
以孩子不整理房间、乱扔东西为例。如果孩子乱扔东西,根据逻辑后果法的十字方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如果总是把东西乱扔,我就会认为你不需要了。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不收拾,我就会帮你收拾,但是我会暂时替你保管起来,等到你学会收拾并保管好其他物品了,我再交还给你。”
然后等到孩子再次乱扔东西时,先问他们:“你是愿意自己把东西收起来,还是让我来保管?”孩子听完此话,一般会赶紧自己行动,不愿意自己的东西被没收。
但也会有孩子觉得家长只是吓唬、威胁他们,而且即便被拿走了,只要用力哭闹,大人就会妥协归还,所以会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这就提醒我们大人实施“逻辑后果法”态度要温和,但行动要坚决。
另外孩子如果得到的玩具太多,也容易不珍惜,随处乱扔。所以家长给孩子买玩具注意少而精,只买孩子特别想要的东西,反而能激发孩子照料好物品的责任心。
一是训练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不收拾整理房间,并不是他们懒,而是他们确实不会做,需要家长的帮助,甚至是专门的训练。
就好比一个数学基础不好的孩子,每次考试不如意,家长鼓励一万句“孩子,加油,我相信你能行”,也抵不上一次和孩子的深入交流,找到孩子成绩不如意的问题所在。
澳大利亚著名的教育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女儿》一书中提到,家长教导孩子应遵循“替她们做-和她们一起做-看着她们做-让他们自己做”的四步法。而第二步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对孩子进行正确训练的过程。
所以孩子对如何收拾房间、整理物品无从下手时,家长可以先教会孩子如何将物品分类。通过和孩子交流,根据孩子的喜好和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孩子将物品分为“特别重要的”、“频繁用到的”“已不需要的”等类别,然后征求孩子的意见,清理掉不再需要的物品。
再根据孩子自己的生活习惯,按照物品分类进行整理。通过合作整理好房间后,告诉孩子记住摆放的位置,平时注意所有物品各就各位,从哪里拿就放回哪里,这样每天只需花一点点时间整理就可以,大部分时间维持原状就很好了。
然后对涉及技术性的整理,比如铺床或叠衣服、拖地什么等,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做示范给孩子看,并给孩子练习的机会。
儿童教育专家尼森尔举过一个例子,家长可以借鉴一下:
有位妈妈花了几年的时间教她的孩子收拾床铺。她买的床单都是带格子或线条的,以便孩子们学会怎样顺着床沿把床单铺得横平竖直。
指导时她也尽量做到语言明确,比如当她想教会孩子把床单皱褶拉平,她就说:“如果你拉这里,会怎么样?你试试看。”
二是鼓励孩子。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德雷克斯非常重视对孩子的鼓励,他指出: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 健康 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同时他还强调,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而我们都知道,熟练掌握一项本领需要经过多次练习,所以家长不要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毕竟孩子终归是孩子,虽然整洁和做事有条理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好品格,但改善是贯穿一生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对待。
只要孩子有自主收拾整理的积极性,效果如何并不重要。因为孩子的责任心培养起来了,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能力必然会越来越强。我们要做的就是肯定孩子的付出,毫不吝惜地鼓励他们,让孩子在大人的认可中获得足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样又反过来激发他们自我激励,以求让自己做得更好。
所以当孩子很认真地整理了乱糟糟的房间,我们要及时对孩子说:“我今天看到你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所有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这让我感觉很舒服,可以看出你花了不少时间来整理。”我相信孩子就算表面镇定自若,心里一定会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