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5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4 03:11
1、阶段性
是指就是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
由于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就要依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在格子里涂色时,常常会把颜色涂到格子外,就是因为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手部精细动作还不协调,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涂鸦、穿线、剪纸等多种游戏的方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
2、顺序性/连续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
3、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中,把握住儿童身心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内环境能有效地起到最大作用,这也就是劳伦兹提倡的“关键期”。
4、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表现在2个方面:
第一是身体生理机能之间互补,比如盲人视觉受损,可通过听觉、嗅觉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第二是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互补,比如,霍金、张海迪、史铁生,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互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5、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它强调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比如,有的人属于“聪明早慧”型,有的人属于“大器晚成”型。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4 03:12
1、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2、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教育就应当遵循儿童发展之自然。
3、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儿童生理演化规律:
从生理变化或种系演化规律进行的划分,如柏曼(L.Berman)按内分泌腺的发育优势分为:胸腺时期(幼年);松果腺时期(童年);性腺时期(青年)。
弗洛伊德以心理*发展为依据分为:口欲期(1岁半以前);肛欲期(1岁半~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青春期)。
以智慧和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进行的划分,首推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阶段论。即感知运动阶段(0~1岁、2岁);前运算阶段(1、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以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为标准进行的划分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如达维多夫的分期为:直接情绪*往活动(0~l岁);摆弄实物活动(l~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儿童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