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四十六岁写的宋词排行第一的杰作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30 01:1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05:27
苏轼46岁的时候写了《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一首经典的宋词。谈不上是宋词排行第一的杰作。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作品原文编辑
浣溪沙⑴
游蕲水⑵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⑶,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⑷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⑸?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⑹唱黄鸡⑺。 [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⑶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⑷萧萧:形容雨声,一作“潇潇”。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⑸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⑹白发:老年。
⑺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白话译文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2] 。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05:27
作为宋代最有名气的词人,苏轼在黄州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当时的苏轼在仕途上遭遇不顺,但是此地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景色让他逐渐恢复了自我。
说是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是在黄州时所作,流传最广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雨声》等等都作于这一时期。
不过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所表达出的情感,都是苏轼内心旷达的外在体现。而这些作品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基本上在我们眼前确立了一个旷达自如的形象。
不过此时的苏轼正在经历人生当中的困境。不管是在仕途之上还是在生活之上,他都在面临着重重的危机。虽然他表现出来的是旷达的一面,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是一个寂寞孤苦的心灵。
而这首开篇10个字就惊艳之极的宋词,就是他此时心境的完美表达,也更成就了苏轼在黄州最美的婉约词作。且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宋词的题目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于公元1083年,当时的苏轼已经46岁,人生已经过去大半。在这首宋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开篇十个字就非常惊艳。“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尤其是其中的“挂”字,可谓十分传神。
从这两句宋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在描写夜晚的景色。“缺月挂疏桐”静谧的夜晚,一轮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此时大多数人都已经休息了。在这样安静的夜晚当中,又有谁能够“见幽人独往来”,仿佛天边孤单大雁的身影?
在这首词的上片,“幽人”、“孤鸿”都是词人自身的象征。他被贬此地,人生已经遭遇重重的困苦。而且这种困苦只有他自己能够承担,任何人都是帮不了忙的。所以才会在这样的深夜,一个人静静的思考,一个人静静的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下片的一开始,写出了词人渴望寻找知音的难过。“惊起却回头”,因为自身的孤独,她渴望着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理解他的人,渴望找到一个真正的知音。但是回顾四周,只能收获“无人省”,没有人能懂得他内心的苦。
“拣尽寒枝不肯栖”写遭遇不幸的大雁,内心惊恐不已,不知道应该在哪里停下脚来歇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写的是大雁又何尝不是在说明诗人自己无可奈何的处境?
这是苏轼非常精彩的一首婉约词作,和他那写表达内心旷达豪迈的词作风格大相径庭。开篇十个字就非常惊艳,成就了苏轼在黄州时最美的婉约词作。他以孤鸿大雁来比喻自己的落魄,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