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4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07:34
01
古有《神童诗》咏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加之家庭教育对读书重要性的强调,孩童时期的我们便对读书心向往之,认为读书之后定会有大作为。更有常言道,“唯有高考是通往成功最公平公正的一条路”。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过往数十年来中国的教育*的确是最公平的教学资源分配通道,让无数的莘莘学子,在刻苦学习这条路上始终奋力坚持,不断向着取得优异成绩而迈进,以改变其自身的命运。
但也因此诱发了许多未曾预料到的*的、消极的教育影响:太多的孩子感叹在应试教育下失去了丰富的童年生活,没有了课余兴趣和特长,“技多不压身”已然不再是曾受到重视的主流价值观,甚至哀叹自身沦为了没有感情的各种机器,考试机器、写作业机器、背文言实词机器等等。
更严重的是,很多孩子因此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过度学习导致运动减少,身体素质严重下降,甚至为此休学;以分数论成败、以考试论英雄,成为了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皆心照不宣的事实,诱发了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作弊现象等。
凡此种种,皆是忽视了教育所本身的以教书育人为首的出发点。回顾数年来的应试教育,“高分低能”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让人倍感遗憾。北大肄业博士张进生,便是一个典型。
02
张进生,湖南常德县人。儿时,家境贫寒,但他打小聪明伶俐,像是别人口中的“神童”亦或是“天才”,对于学习这件事好似天赋异禀,平日里只用很少的时间学习,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张进生一家人都对他寄予厚望,而张进生也一直很顺利地完成着家人的期望。
1984年,张进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他理想中的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即将踏上大学之路的张进生,作为当时家里的幼子,同时也是全家的骄傲,得到了全家人的全力帮助。
在读大学的5年时间里,张进生静心致学,成绩卓然,最终被顺利分配到了天津的一所医院里成为了一名医生。或许是在大学中,张进生一心求学,忽略了外界以及人事交往对于他生活的重要性,为张进生与医院科室同事的不合,埋下了伏笔。同事的孤立使他异常窘迫,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对此,张进生选择了缩身逃离,他决定继续深造。
03
相比在医院为人处事,只需与书本为伍的读书生活,让张进生感觉更为自在。他回到了最熟悉的壳子,当起了最有思想的乌龟。三年的寒窗苦读,张进生顺利地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终于挺直腰杆,离开了这个让他痛苦的纷乱之地。
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从硕士升为博士,甚至在读博的最后一年收到了一所国外知名院校的邀请。但留学费用整整20万。面对这个天价数字,他果断选择了放弃。
尽管如此,他并未妄自菲薄,反而自持甚高。他认为自己现有的学历,已然战胜了全国一大部分人,完全有能力找到一份轻松高薪且稳定的工作,还愁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吗?
然而多次面试下来,张进生却屡屡受挫。
一直以来饱受赞誉的张进生,面对他的成绩自我感动,被惯得自负心极强。就算是此时的处境已经如此艰难,张进生也依旧自负又虚荣,从未反思过自己的不足。甚至对外宣称有多家大型公司抢着要他,他不过是在考虑。
04
年近三十,生存的压力使他终于看清现实,放下姿态,去踏实找工作。最终决定在兰州的一家医院工作,月薪1000元。而当时的博士毕业生一般都是5000块钱的工资。
且不论他对此,后悔与否。工作后的他依然“我行我素”,不吸取教训,不反思当年实习工作时的窘境,依旧没有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再次重蹈覆辙,受了挫败的他选择了回到家乡跟随姐姐一起生活。
此后,他便把自己关起来,庸庸碌碌,不问世事,精神恍惚。最终在失业18年后,*给张进生办了农村特困救助。堂堂北大博士生,沦落成低保户,此生碌碌。
作为一个完整的、有价值的社会人,我们要做的是将我们毕生所学投入到社会的发展和实践中,这一过程,需要的并非是“曲高和寡”,而是深入人心,学识广博以致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07:34
最终在失业18年后,*给张进生办了农村特困救助。堂堂北大博士生,沦落成低保户,仿佛是命运对张进生开的一个荒唐玩笑。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07:35
生活过得非常的美满和幸福,也在朝着自己所喜欢的方向不断的努力和发展,有了很好的结果,如今状态非常不错,日子过得非常滋润。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07:35
如今依然在家中碌碌无为,没有任何的成就,只能说非常的惋惜他的学问和才能,没能让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