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5 05:3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1:20
早在古代,“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已经是一条敌我双方都需要遵守的潜规则,而到如今,更是以正式的文字明确在了国际公约上,这不由得让人感到好奇,斩了会怎样?咸丰试过一次,结果很简单。
1856年,随着农民起义不断地兴起,英法联军在美俄等国家的支持下,趁机以“亚罗湾事件”以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
在为期4年的战争中,内外交困的清廷节节失利,而到了1860年9月,此时洋人已经打到了天津城下,位于北京的咸丰皇帝,忙不迭派出使节,请求停战求和,最终英法两国同意了这个请求。商议在距离北京不远的通州进行会谈。
到了9月17日,英国参赞巴夏礼、法国参赞巴士达等率领四十多人前往通州,和载垣、穆荫继续商讨会谈结果。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就双方能达成的条件进行了商讨,而这次会谈只是为了正式确定以及签订文件,然而偏偏结果却出现了意外,清*答应了包括割地赔款内的所有条约,然而却和巴夏礼所带领的使团,在面见皇帝“跪与不跪”的这个礼节上发生了争执。
清廷全权谈判代表,钦差大臣载垣表示,“按照大清礼节,见了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等使团成员却坚持认为:“我不是大清臣子”因此不肯行跪拜礼。
没想到消息传到京城,能够忍受割地赔款的咸丰,这次却愤怒了,他认为巴夏礼使团不行跪拜礼,是“故生枝节,强词夺理,国体所存,万难允许。”因此急忙下令,如果英法公使想要进入京城递交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允许”,搞不清楚当前情形的咸丰甚至还派人转告巴夏礼等人:“如果两国使节坚持己见,不肯让步,有辱国体,那么也只好奉陪到底,一决雌雄。”
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巴夏礼等人并没有妥协,而是带着人马,扬长而去,然而正当他们返回张家湾联军营地的时候,巴夏礼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清军团团包围。
使团成员出于安全考虑,决定举起休战旗(白旗),希望清军能够遵守国际惯例,将其放行。遗憾的是,巴夏礼使团并未能如愿,这事关咸丰皇帝的尊严,最终在咸丰的授意下,使团39人,包括英国26人、法国13人全部被逮捕关押在监狱当中。
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清军似乎认为,巴夏礼在英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因此打着“擒贼先擒王”的念头,将巴夏礼关押,僧格林沁还命令巴夏礼给联军写信,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巴夏礼作为一个使节,怎么可能有这权力呢?他不断解释,不过这都没有被听进去,他和其余使团成员,被丢进了京城的刑部大牢,受到审讯,备受折磨。
根据事后的使团生还者回忆,在大牢内他们的待遇十分悲惨,“犯人们面容憔悴,体弱多病,经常有被囚身亡者。”
《泰晤士报》的记者鲍尔比在第四天去世,尸体被放了三天,然后丢在野地里被野狗吃去,一名叫做安德森的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看着这些虫子在身上乱爬,也在精神错乱中死去。
随着联军的重重推进,迫于压力,清廷最终释放了使团代表,去时的39人,只回来了18人,个个都是饱受折磨,憔悴不堪,除此之外,还有的骸骨成了七八段,一看也没有少被折磨。这种举动,无异于火上浇油。
英国公使额尔金,还有英军司令格兰特等人看见尸体和人质后,随即开始商讨,认为要给予咸丰极大的打击,而被他们当作是咸丰私有财产的圆明园,最终成为了联军报复和发泄私愤的对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1:20
斩杀了来使只会把两国交战的时间提前。历史上很少有斩杀来使的事情,这对一个国家和君王来说。是一件有耻辱的事情。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1:21
两军交战斩杀使者,表明两国之间不愿意谈判或是求和,只能动用武力,后果就是两国结仇,随即开战;强者赢得战役,开疆扩土。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1:21
在《三国演义》中有个不太起眼的细节。赤壁之战前,曹操曾经派人给周瑜送劝降书,周瑜大怒,下令“毁书斩使”,鲁肃劝他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周瑜只是冷哼一声:“斩使以示威!”而曹操得知周瑜如此无礼,拍案大怒。曹操亲自督战,催着一班水军直接杀到了三江口。斩杀来使,激化矛盾,民不聊生。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1:22
在古时候就有外交礼仪,也就是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约定俗成的。如果斩了来使,那就是失信的国家,任何国家都不会跟这样的国家再有往来,自然也就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