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19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3 11:15
端午节别称有:端阳节、龙日、龙舟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
1、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3、端午食粽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扩展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08:23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列。终,古语有始,初义,“五”与“午”相通,“端午”就是“五”。据金代周楚《地方志》记载:“仲夏端午节即5月5日也,此日重也,同夏至”。
端午节有20多个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几个?端午节与古代祭祀有关,由“龙上天”仪式演变而来。它不仅涵盖了占星术的文化内涵,还融合了多种民俗,从端午节的记载可以看出——据统计,端午节被称为端午节、崇武节、端午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日医节、药草节、浴兰节、屈原节、芦苇节等20多个,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最,可以说是冠绝群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等民俗逐渐形成。作为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节日,端午节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古诗词中,不乏端午民俗作品,可以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刘禹锡对赛龙舟的观察——《汹涌澎湃》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第一项习俗,与对屈原的记忆有关。“赛龙舟”在战国时期已成为一种习俗。相传战国楚医屈原,被废黜流放,哀悼亡国,投汨罗江自尽。得知屈原跳水后,当地民众组织救援,划船驶入浩瀚的洞庭湖寻找屈原。为了表达悲痛,人们在急鼓声中划着独木舟,后来发展成为赛龙舟的习俗。
唐代诗人文修《端午》便指出端午与屈原的关系:“端午分从谁说,古传为屈原。能笑楚河空他,不能直洗臣冤。诗的观点朴实而深刻——虽然后人继续向屈原致敬,但沉入江河的冤屈,却无法平反。
唐代诗人刘禹锡以《简室题记》着称,描绘了端午节赛龙舟的盛况。刘禹锡写道:“沅江五月平堤流,彝人浮彩舟。灵君何年歌已逝,悲歌今起。阳梁敲击乐章,湍流汇成咆哮。江龙雨之肩,在江中。端午节,元江处处彩船,桨拍,鼓隆,船如蛟龙背鳍摆动。刘禹锡还提到,自从屈原(子令君)的挽歌,比赛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09:4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11:16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