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2 13: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16:18
大明司礼监太监,提督东厂太监,明世宗之“黄伴”——黄锦。黄锦是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身边的近侍,从兴王府邸到大内深宫,黄锦侍奉世宗长达近六十年,可以算是世宗身边最亲近的宦官。
黄锦很难写,因为嘉靖朝是明代宦官最不显眼的时候,以致于很多人读明代宦官时,总会刻意跳过这一时期。一方面是世宗在位时对宦官群体的打压,另一方面当时内阁辅臣的光彩夺目,也让人很难注意到这一时期的宦官。
黄锦的史料不多,相关事迹也很小很琐碎,但他却是嘉靖年宦官的典型代表。所谓权宦,并不一定是要对朝局施加了影响,有的仅仅因皇帝近侍的身份便足以让人不敢小觑,更何况这是一位拿捏尺度到极致的宦官。
黄锦的出生年份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在正德初年净身入宫的。之后在司礼监下辖的内书堂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正德三年,黄锦被指派到湖广安陆州兴王府服侍兴王。到正德八年时,黄锦已经是兴王世子朱厚熜的伴读近侍。
进过内书堂学习的小黄门,最后却只能是地方藩王世子的侍读,与同期的很多小黄门比,黄锦的仕途可谓一片黯淡。如果没有意外,黄锦将要在兴王府操劳一世,虽可能无风无浪,却也注定碌碌无为。
转折点在正德十六年,年轻的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且无子嗣。杨廷和等朝臣与代表皇族的太后最后选择了十五岁(虚龄)的朱厚熜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即明世宗嘉靖帝。
从正德三年进入兴王府,正德八年成为世宗伴读,到正德十六年世宗北上入继大统,黄锦陪伴世宗已经十三个年头了。黄锦认识世宗的时候,世宗才刚刚出生不久;做伴读的时候,世宗也就七岁。这份从世宗幼年就建立起的主仆之情,是非常牢固与可靠的。
正德十六年,伴驾北上的黄锦几乎算是世宗的“娘家人”,同世宗一起来到了北京城。在这里,他们都将展开自己人生新的篇章。
与当年武宗一上台,“八虎”马上就占据十二监重要职位不同,世宗并没有急着把黄锦等旧人安插进要害部门。当时的黄锦也只是进了御用监。
考虑到黄锦在嘉靖二十四年,才被封为司礼监佥书,那么嘉靖初年在御用监的黄锦,绝对不是御用监的掌印太监(一把手),充其量当时的黄锦也就参与到督办皇帝御用物品的工作。
这与我们认为的“一人得道鸡犬*”的行事习惯大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
其一,兴王府这批旧人,在政务,军务上普遍欠缺经验;
其二,世宗刚刚清洗了一批武宗近侍,不好明目张胆地在要害部门安插自己人;
其三,嘉靖登基伊始,朝堂的话语权基本被杨廷和等朝臣掌握,皇帝有顾虑;
其四,世宗对正德年宦官当政很反感,不打算走武宗的老路子;
其五,在黄锦上头,还有很多兴王府老资历的宦官。
所以这个时期的世宗,在宦官衙门选择的人选,以求稳为主,多是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口碑尚佳的前朝老宦官或者祖母身边有资历信得过的近侍,而王府这批年纪不大的旧人应该算储备干部这一拨。
于是我们看到,在嘉靖二十四年黄锦进入司礼监之前,黄锦在御用监,尚膳监,司设监,内宫监都干过。而明代宦官衙门中,以司礼监和御马监的职权最大,前者可以代行”批红权“,后者与兵部共掌兵事。如果一定要说黄锦的地位有提高,那么他待过的内宫监勉强可以排在司礼监与御马监之后。
但即便没有显赫的职权,黄锦依然是所有人不可轻视的重要宦官。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世宗了。
世宗对黄锦有多信任?史书的话叫“善事上意,世宗钟爱之,不离左右最久”。
世宗因为之前连夭两子,故而深信“二龙不相见”之说。意思就是不要与自己的儿子走得太近,会互克。同时,世宗追求方士,欲求长生,故而对子孙人情非常淡薄。其实说白了,儿子,孙子一个个的出世,也就代表着世宗的衰老。
时皇长孙朱翊钧出生(即万历帝),所有人都因为世宗的忌讳而不敢告诉他这个消息,包括礼部*与朱翊钧的父亲裕王朱载坖(明穆宗)。当然,世宗可能也是知道这件事情的,但他自己就是不提起。
黄锦选了一天,看世宗心情不错,便命令人在大殿摆上丰盛的宴席。世宗询问何故,黄锦说有喜事。世宗再问何喜,黄锦便陪笑着让皇帝自己猜。
世宗略一思考,说应该是我的孙子出生了。至此,朱翊钧出生的消息才算正式通知到世宗,礼部的*才敢把后续的工作跟上去。
一个很简单的消息,黄锦用了几种办法来引导世宗让其自己得出结论,这是尺度。
又比如海瑞的事情。
海瑞上了一篇《治安疏》,内容大胆,言辞激烈,直接把世宗惹火了。皇帝动了杀心,这个时候一般人都会战战兢兢,噤若寒蝉。但这个时候黄锦又凑了上去,说自己听闻海瑞在上疏之前,已经在家里备好了棺材。陛下要是这个时候把他杀了,反而成全了海瑞博名留史的企图。
这一句话,黄锦其实是在为海瑞求情,世宗是听得出来的。但也是这一句话,把世宗从暴怒的情绪中拉了回来,让世宗恢复了理智。随后世宗又反复看了几遍《治安疏》,最后决定只是把海瑞下狱囚禁。
用世宗的立场去重新解读海瑞的上疏,平息皇帝的暴怒又不引火烧身,这是尺度。
以上两个事例,其实都是触动了世宗底线的事情。而能够扭转世宗心意,巧妙地化解这两件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真的只有黄锦这个最懂世宗的人才能做到了。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待在世宗身边,所以黄锦逐渐了解世宗的性格习惯;而因为懂世宗,黄锦又能够在世宗身边待得更久,皇帝离不开他。这就是我文章开篇所说,所谓权宦并不一定要如何影响朝局,如何身居要职,只要他是皇帝身边足够信任的人,能够影响皇帝即可。
黄锦为人办事,相对来说还算公允。
嘉靖三十二年,黄锦正式掌管了司礼监兼提督东厂。黄锦也迎来了宦官生涯的巅峰。
朝廷会在科举中考的进士中,再选拔一批人出来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明代中期以后,内阁阁臣的选拔有了一个惯例,便是要求是庶吉士出身。所以能否成为庶吉士,事关这些学子今后的*前途。
当时在选拔庶吉士这件事上,行贿成风。有人考虑到黄锦的影响力,便想试试这条路的深浅。谁知黄锦马上就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世宗震怒,办了一批学子和朝臣。
不要觉得这件事是小事。明代科举,有一种叫“约定门生”的习俗。朝廷某个派系,会在这一届的科举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有潜力的学子,提前收纳到自己一系。之后整个派系就会动用自己的资源,尽力让这个学子高中。
而这个学子以后就和这个派系或者某个朝中大员*在一起,上了一条船,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年唐伯虎的案子,就可能是“约定门生”事件。
而庶吉士本身又是在进士中选拔,对于黄锦而言,他其实完全可以放对方一马。
因为对方已经是进士了,即使不进翰林院,也可能在六部中任职,再不济也能到地方做官。更何况这些进士身后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
但当有人企图向黄锦行贿时,黄锦选择第一时间把事情捅出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怕。
没有人比常年待在世宗身边的黄锦更了解世宗的可怕。即使世宗中后期常年不上朝,但皇帝依旧牢牢地掌管着整个朝局,依旧拥有无数的耳目在为他打探消息。
这件事情对方不向黄锦行贿还好,一旦选择和黄锦接触,黄锦除了向世宗报告,便别无选择。
黄锦见过太多王府旧人因为一时得势,自以为能欺瞒世宗,最后被世宗狠狠教训的例子了。王府旧人又如何?当年的小世子如今已是帝国的主人,没有任何一位君主能够忍受身边人的欺骗,更何况世宗又是一个权力欲极大,不喜欢宦官随意干政的皇帝。
这就是黄锦对于世宗的通透与世故,是一种尺度。
那么和朝臣呢?
嘉靖年的陆炳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世宗乳娘的儿子,从小就和世宗在王府撒尿和泥。陆炳几次救过世宗的性命,同时在嘉靖朝时掌管着锦衣卫。那个时候的锦衣卫,应该算是明代最神气的一代人,连东厂都被他压一头。
但很少有人知道,陆炳为了保护自己*地位所采用的诸多手段中,有一项就是与重臣联姻,结为儿女亲家。
那么又有朋友说,大臣之间联姻这不稀奇,别急,你先看看陆炳的亲家都有谁。
他们是成国公,严嵩,徐阶,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后军都督府都督,太仆寺少卿......还有陆炳本人,直接娶了黄锦家族中的一女子为妾。
黄锦和陆炳早在兴王府就认识。二人作为当年潜邸的旧人,如今都是在各自领域独当一面的人物。以黄锦和陆炳的性格来看,二人应该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陆炳虽然也深得世宗信任,但毕竟是外臣,世宗后来的深居简出,也让陆炳少了很多接触皇帝的机会。
黄锦就是陆炳在宫里的眼线,负责及时向陆炳传递一些重要信息。同时,身为内侍的黄锦,同样也需要陆炳这样手握监察大权的外臣作为*援手。相对于那些科举出身,骨子里反感宦官的朝臣们来说,陆炳也是他最好的选择。
换句话说,黄锦和陆炳之间良好的关系,就代表了嘉靖三十二年至嘉靖三十九年(陆炳逝世),大明东厂与锦衣卫之间的联手。而陆炳本身的*资源,也间接地成为了黄锦的助力。这件事的份量有多重,我想不用再多说了吧。
还有后来世宗驾崩的时候,第一个把消息传递给徐阶的,是黄锦。和徐阶一起去裕王府迎立朱载坖的,还是黄锦。
由后期黄锦与徐阶的关系来看,黄锦与朱载坖的关系肯定也不如表面这么简单。这点从黄锦逝世后,朱载坖给予的丰厚*待遇,可得佐证。
这就是黄锦对于朝臣的圆滑与眼光,还是一种尺度。
黄锦没有王振,刘瑾的党同伐异,也没有汪直,曹吉祥的嚣张气焰,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守在世宗身边。皇帝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能不轻易逾越,便不会冒险犯禁。
这么看来,黄锦似乎有些悲哀,因为以他的身份权势,还得如此战战兢兢。可这何尝又不是另一种幸运,在世宗这位权谋心机玩到极致的君主面前,黄锦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主仆关系,以得最后的善终。
于黄锦而言,做人做官都是一个道理——尺度。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