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3 04: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30 06:42
二十四节气 ,可能很多现代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但其实他就是古代人很多年以来的经验,每天根据天象的变化和农作物的变化,把一年分成了二十四各时段,每个时段都有它所对应的名字,也有在这个时间段之内应该做的一些事情。
立春 :春季的开始。
雨水 :开始降雨,雨量还会积蓄慢慢饿增加。
惊蛰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
春分 :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是晴朗的,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并且还会非常的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1、24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上来说都是固定的,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2、“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4个“立”,就表示了4个节气的开始。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就仍然在隆冬。
4、“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的时候,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天的时间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天的时间最短。
5、“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