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5 06: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6:56
1.落粒性
落粒性的进化主要是与收获有关的选择有关。研究表明,落粒性一般是由1对或2对基因控制。在自然界可以发现半落粒性的情况,但这种类型并不常见。不过在有的情况下,半落粒性也有其优势,如半落粒的埃塞俄比亚杂草燕麦和杂草黑麦就一直保留下来。落粒性和穗的易折断程度往往还与收获的方法有关。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在收获草本植物种子时是用木棒把种子打到篮子中,这样易折断的穗反而变成了一种优势。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美洲有多种草本植物被收获或种植,但驯化的禾谷类作物却很少的原因之一。
2.生长习性
生长习性的总进化方向是有限生长更加明显。禾谷类作物中生长习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玉米、高粱、珍珠粟和薏苡等为代表,其野生类型有多个侧分枝,驯化和进化的结果是因侧分枝减少而穗更少了、穗更大了、种子更大了、对光照的敏感性更强了、成熟期更整齐了;另一类以小麦、大麦、水稻等为代表,主茎没有分枝,驯化和进化的结果是各个分蘖的成熟期变得更整齐,这样有利于全株收获。对前者来说,从很多小穗到少数大穗的演化常常伴随着种子变大的过程,产量的提高主要来自穗变大和粒变大两个因素。这些演化过程的结果造成了栽培类型的形态学与野生类型的形态学有极大的差异。而对小粒作物来说,它们主茎没有分枝,成熟整齐度的提高主要靠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分蘖,过了某一阶段则停止分蘖。小粒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提高主要来自分蘖增加,大穗和大粒对产量提高也有贡献,但与玉米、高粱等作物相比就不那么突出了。
3.休眠性
大多数野生草本植物的种子都具有休眠性,这种特性对野生植物的适应性是很有利的。野生燕麦、野生一粒小麦和野生二粒小麦对近东地区的异常降雨有很好的适应性,其原因就是每个穗上都有两种种子,一种没有休眠性,另一种有休眠性,前者的数量约是后者的2倍。无论降雨的情况如何,野生植物均能保证后代的繁衍。然而对栽培类型来说,种子的休眠一般来说没有好处。因此,栽培类型的种子往往休眠期很短或没有休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