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5 23: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25
设问引趣,在生活场景中构建魅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熠熠发光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前提。培养兴趣正是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儿童发展的“前提”,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应当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去探索古诗词的奥秘。但只有有趣的情境而缺乏问题的引导,教学就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情景剧,只有问题而缺乏有趣的情境,教学只会是一场亳无生机的木偶剧。因此,在创设有趣的情境时,应当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例如,《悯农》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年级下册必学的一首古诗。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首先,向学生展示小麦、水稻、高粱等农作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课堂上。然后,通过提问 “宝贝们,你们都爱吃哪些食物呢?”“你们知道食物是怎么得来的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通过话语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解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通过提问“小朋友们,夏天太阳公公照在你们身上,你们有什么感觉呢?”“如果你持续站在太阳底下呢?”调动学生对“热”的直觉感受,让学生在对“热”的不同程度的解答过程中,初步理解农民耕种的辛苦。接下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农民在中午头顶烈日、手握锄头辛苦劳作的画面,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谈感受来加深对“辛苦”二字的理解,引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农民耕种的辛苦,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粮食”的观念。在《悯农》的设计教学中,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另一方面借助多种感观,有效落实语文人文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