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5 23: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1:46
唐太宗吞蝗叙述了唐太宗在蝗灾爆发后,吞食蝗虫的故事。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唐太宗吞蝗
作者:吴兢 出处:《贞观政要》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选自《贞观政要》
①贞观:唐太宗年号。
②京师:京城,国都。
③苑:古代皇帝游玩和打猎的园林。
④掇:拾取。
⑤予:唐太宗自称。
⑥遽谏:(急忙)赶忙规劝。
⑦朕:皇帝自称。
⑧躬:身体。
⑨冀:希望。
⑩是:这样。
⑪蚀:吃。
⑫遂:于是,就。
唐太宗的精神
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勇于承担责任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逃避?"(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唐太宗在蝗灾爆发后,吞食蝗虫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唐太宗见到蝗虫后咒骂蝗虫与百姓夺食,“是害于百姓”,可见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忧虑的是民生。人后又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言语之中流露出一个心怀子民的帝王甘愿为人民承担责任的勇气。当左右劝止他吃蝗虫时,他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避之?”进一步表现了唐太宗愿为人民承载灾难的勇气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1]
精神: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勇于承担责任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用意:说明皇帝关心百姓。
吴兢:唐朝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季札第47代孙。仕历大部份时间是在京城做史官。武则天当政时,吴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吴兢作为史官发扬了历代史官言、谏官的优秀品格。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唐中宗在武则天去世后无力驾驭朝政,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各派势力都在拉邦结派,政争不断,朝臣人人自危。安乐公主要废太子而自立,太子因发动兵变失败而被杀,后又把矛头指向相王李旦。吴兢在此严峻形势面前,他写了《上中宗皇帝疏》,劝诫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谊,最终保住了相王李旦。数年后李旦执政,是为睿宗。吴在唐玄宗执政时,反对玄宗集大权于一身,群臣不敢纳谏的局面,上疏玄宗要改变赏簿罚重、不听谏言、绕开吏部自行任命*的做法。他主张朝廷行政运作要按规章制度行事,他说:“上自天子,下至卿士,守其职分,而不可辄有侵越也。”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晚年还执着于修史工作。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这部书九世纪传入日本,德川幕府在1615年颁布《禁中并公家法度》中规定天子必读此书。因此,《贞观政要》对日本政局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吴兢终年80岁,因病去世。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
生卒时日:公元599年~6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