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5 12:21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1-22 07:24
1、《新嫁娘词三首》
(1)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2)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3)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2、译文:
(1)邻家都不认识的人来闹洞房,只能缩着身子往床里坐。
新郎进门来的时候,闹洞房的人们纷纷向他索要钱财。
(2)华丽的幛子横铺在两边,在侍娘的遮掩下行走。
让新郎在地上铺好簟席,一起拜见他家的亲人。
(3)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02:16
【解题】
王建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一位才智丰富、富有奇思妙想的新嫁娘,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哲理。
【全诗】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赏析】
作者以诙谐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聪慧、贤淑、精细的新嫁娘形象。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开首两句以“三日”隐切“新嫁娘”的身份:依照“过三朝”的古俗,古代女人嫁后的第三天要下厨房,“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一生活细节,对突出“这一个”“新嫁娘”的性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位“新嫁娘”非常希望她所制做的第一顿饭菜便能博得婆婆的`称心如意。为此,她反复思忖,终于想到了那位“小姑”;她与婆婆日夕相处,食性必与婆婆相近。于是,“新嫁娘”决定请“小姑”一尝“羹汤”,以便预先掌握婆婆的口味。即此一端,便活画出“新嫁娘”聪慧、贤淑和精细的性格。
【注释】
①谙:熟悉。姑:婆婆,丈夫的母亲。小姑:丈夫的妹妹。
【译文】
婚后三日下厨房,侍奉公婆做羹汤;不知婆婆啥口味,特请小姑先品尝。
【鉴赏】
这是一首表现新婚妇女特定心理的诗。
古时风俗,女子婚后第三天即要下厨房做菜,表示从此要侍奉公婆。应 当说这在女性一生中是一个重大转折,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其心理复杂微妙的 变化。
诗的前两句就径直写了这一传统习俗。“三日”,谓其主动准时;“洗 手”,既说明其操持家务的娴熟老道,更说明其态度的小心翼翼。她不敢有 丝毫的马虎,唯恐一步不慎,给婆母娘留下不良印象,影响今后在这个家庭 中的地位,甚至前途命运。“羹(gēng)汤”,是一种用不同调味品配制而 成的汤,操作技术比较复杂。这大概是婆母娘事前给她限定的题目,指令其 按规定要求完成。看来这个婆母娘还是挺严厉的呢。
三、四两句主要写新嫁娘烧好羹汤后的复杂微妙心理。“谙ān”,熟悉、 知道; “姑”,丈夫的母亲,即婆母娘。诗歌以大跳跃形式,省去了对羹汤 具*作过程的描写,因为这不是关键,婆母娘是要品尝新嫁娘烧制羹汤的 味道。这一层新嫁娘显然也是清楚的,此时她最感困惑的,也正是不知道婆 母娘对羹汤味道有何偏好。在没有摸清婆母娘口味以前就贸然将其送给婆母 娘品尝是愚蠢的,而且还有可能因此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灾祸。但是事 情已经*到眼前,此时又该到哪里去了解婆母娘的口味要求呢?到丈夫那里 去打听吗?刚结婚,多么不好意思!说不定他还会拿腔捏调,或者小瞧自 己;再说男人家也粗心……正当她为难之时,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丈夫的妹 妹(即“小姑”),她年龄小,单纯,不会想那么多; 她一直生活在婆母娘 身边,对婆母娘的口味一定很熟悉; 再说,先让(即“遣”)她尝一尝,既 体现了对她的尊重,顺便也就摸清了婆母娘的口味要求,岂不两全其美? 想到这里,她不禁会心地笑了,于是亲热地将小姑子唤至跟前,请她先品尝 品尝自己做的羹汤。诗歌写到这里也就结束了。至于小姑子品尝后反应怎 样,以及如何根据小姑子意见调适羹汤味道,又如何博得了婆母娘的满心欢 喜……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些意思便都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小诗只是通过几个简单动作和神态的朴素描述,就不仅细腻揭示了 一个新嫁娘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心理活动,而且人们还从中窥见到了封建礼 教对人灵魂的严重束缚和扭曲,难怪清人沈德潜要称赞这首诗是“一字不可 移易” ( 《唐诗别裁》) 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