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随想录>>、大散文、文化散文、凸凹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7 03:0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35
1.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共五集,因“讲真话”而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巴金在《随想录》中被称为“说真话的大夫”。
2. 大散文是指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散文理念和创作实践,它强调散文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提倡散文化笔法,追求宏大叙事和史诗风格。
3. 文化散文是指以文化为主题或背景的散文,它关注文化现象、文化心理、文化传承等方面,强调文化和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4. 凸凹体是一种散文风格,指在文字中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5. 伤痕文学是指*后出现的一批反映*时期社会现实和人们心灵创伤的文学作品,它以真实、深刻、细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6. 反思文学是指*后出现的一批文学作品,它不再只是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心灵创伤,而是通过反思历史、反思人性、反思社会等方面来深入挖掘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7. 寻根文学是指*后出现的一批文学作品,它不再只是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心灵创伤,而是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来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本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35
补充一点:《随想录》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反思小说的代表作有茹志鹃《剪辑错的故事》。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36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二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一书,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写作潮流,以致“文化大散文”一度兴盛,到了凡写散文似乎就只有“文化”一途了,散文界尚“大”之风也越来越严重。王尧教授适时地提出“文化大散文”终结论,值得深思。确实,散文是个人的,独立的,它最怕落入集体主义的写作时尚之中。如果在最需要作家发表识见,最需要作家表现出人性洞察力的时候,作家的身影却淹没在文化和历史那阔大的阴影里,那无论如何都是与文学所需要的创造品质背道而驰的。如今,当“文化大散文”的首创者余秋雨宣布搁笔不写,“文化大散文”热似乎也该落下帷幕了。散文作为最自由的文体,需要重新出发,重新寻找新的可能性,惟有如此,它才能赢得更多读者的尊重。
凸凹,(1962.3— ),本名魏平,男,先锋诗人、实力作家。2006年开始“凸凹体”写作并在诗界形成新的影响。“凸凹体”大概是指那些以标点符号作为诗句开头的诗吧。
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社会层面上还原“*”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