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三部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7 07: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7 22:04
作者: [美]赛珍珠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联合读创
原作名: The Good Earth
译者: 王逢振 等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1136
定价: 148.00(全三册)
装帧: 平装 礼盒
ISBN: 9787559633002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
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伟大小说家,唯一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的女作家,誉满全球,作品被译成145种语言,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出生四个月后,她随着身为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中国,在中国 镇江 度过了童年、少年,婚后定居 安徽宿州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对中国的世情、风土、文化满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情感,她视中文为“第一语言”,并将《水浒传》译成英文在全球范围内出版。
1932年,讲述中国大地上平凡生命的热爱、苦难和救赎的长篇小说《大地》出版,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连续两年稳居畅销榜冠军,获颁普利策小说奖;原出版公司因《大地》火爆畅销,从负债累累一跃成为纽约最著名的图书公司;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奥斯卡5项提名,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超6500万人观影。
1938年,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普利策小说奖双冠之作!
第一部因写中国获诺贝尔奖的命运史诗!
唯一同时荣获诺奖、普利策奖的女作家赛珍珠。
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小说”,改编电影获奥斯卡5项提名!
一部讲述命运核心的小说,就像又读了一遍《活着》!
-
一片燃烧鲜花和热 泪的土地,一个光明和黑暗的世纪
一部讲述命运核心的灵魂史诗
一个将土地视作生命的“父亲”
一个软弱好色的地主,一个精明贪财的商人,一个沉默谨慎的将军
一个个被命运洪流裹挟向前的儿 子
一代在战火中辗转逃往异国的年轻人
-
关于生命的热烈生长,灵魂的苦难与救赎
命运的绚烂与沉浮,人性的沉沦与激荡
-
★享誉全球,鲍勃·迪伦、奥普拉·温弗瑞、林语堂、哈金等大师反复阅读的“百年好书”!
★关于中国大地上平凡生命的热爱、苦难和救赎,触及灵魂!
★改编电影获奥斯卡5项提名,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超6500万人观影
★作品被译成145种语言,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近四十年,视中文为“第一语言”,将《水浒传》译成英文在全球范围内出版
★一生曾为林语堂的“文学伯乐”、与徐志摩结缘,引发鲁迅、钱钟书、老舍辩议
-
◎ 名人推荐
我早年阅读并仰慕的名家包括海明威、加缪及赛珍珠。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鲍勃·迪伦
赛珍珠是自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最能让西方了解中国的作家。
——美国历史学家 詹姆斯·C. 汤普森
《大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依恋,小说中的土地宛如一个人物。……将中国农民的经验升华成史诗般的普世艺术:朴素、坚实、庄重又宽厚。这是一代又一代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
——美国国家图书奖唯一华人得主 哈金
-
◎ 媒体推荐
赛珍珠的获奖在于她笔下对中国农民的丰富、宽厚、史诗般的描述。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一种对生命意义和命运悲剧的伟大描述,它曾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时代与任何角落!
——《纽约时报》
人类救星孙美好:
1931年 ,美国作家赛珍珠出版了她的成名作《大地》,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年就销售了180万册,连续22个月荣登畅销书排行榜首位,60多个国家相继翻译出版,第二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 事实上在3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8个中文译本的《大地》 ,可以说影响力不亚于美国。
1933年,中国明星影片公司率先发布消息,准备将《大地》搬上银幕,然而却因种种原因搁浅了。米高梅公司得知这一消息,以15万美元的天价购买了《大地》的摄制权,用了三年半的时间拍摄成功了。1938年,赛珍珠更是凭借《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文学生涯的顶峰。迄今为止,《大地》已经被翻译成上百种文字,与玛格丽特的小说《飘》一起成为美国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
那么,这本书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能让两个国家的读者如此喜爱呢?
01. 土地是古老传统的符号与象征
《大地》描写了 20世纪初期,安徽宿州和江苏南京一带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活 ,那时候,农民与土地之间有着异常亲密的关系。小说的情节就是沿着自然灾害对农民王龙生活的影响而展开的。
王龙的妻子阿兰,是他从城里的黄家大院领回来的一个女佣。 婚后的那几年收成好,王龙的家境渐渐富裕起来, 有了更多的土地,妻子也生了几个孩子,家里开枝散叶,日子越过越红火。
可是好景不长, 没过多久就遇上连年干旱,王龙又变得一贫如洗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去南方。
刚开始,王龙拉人力车。可是干这个活儿总要冒很大的风险,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拉壮丁强征入伍。为了躲避风险,王龙白天不出来,改为夜里给人托运行李拉货。无数个晚上,他赤着脚,裸着背,在漆黑的街道上拉着绳索卖命, 家里的妻儿老小则沿街乞讨 。让他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 就是有朝一日回到家乡的愿望 ,他渴望重新踏上与自己血肉交融的土地,那是属于他自己的土地。
一天,王龙邻近的一家大户遭遇了抢劫。王龙并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他只是懵懂地和妻子被野兽般狂叫着的人流卷入了那所大房子, 开始洗劫财物 。当他们带着抢来的财物回去以后,王龙惊魂未定地说:“我们回到田地去,明天我们就回到田地去!”
就这样,重新踏上土地的王龙恢复了以前的生活,他又开始辛勤劳作,日子又重新有了起色, 王龙甚至富有到可以纳妾的地步,可以把自己的大儿子送去读书,把二儿子送去谷物市场当学徒,甚至还买下了黄家大院 。
王龙也没想到自己能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他把管理权交给两个儿子,他觉得自己可以退休了。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两个儿子商量着要把地卖了,他愤怒地喊道:“败家子呀,要卖地?谁卖地,谁家就到了末日。”儿子好不容易把他劝到床上,指天誓日地保证绝对不卖地,背后却相视而笑。
农民王龙一家的生活状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密切关系,因此这个时空里的土地成为古老传统的一个符号与象征。
02.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
《大地》之所以成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向西方读者展现了真实的中国人形象。
《大地》出版之前,中国人在西方人的眼中是那些生活在“唐人街”中的“中国佬”,他们行为古怪、丑陋、肮脏、狡猾、麻木而又残忍。外国人始终认为中国处于一种 半文明时代 ,因此他们描写中国的时候,大多带着误解与蔑视。1923年,自称“中国通”的美国记者罗德尼·吉尔伯特甚至在其所著的书中公开叫嚣:“中国是一个劣等民族”。
而《大地》的出版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王龙是贫苦农民的儿子,他渴望爱情,需要个老婆,于是他走进黄家大院,得到了一个女佣阿兰,把她带回家,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这样结了婚 。他们的生活起初是漂泊的,经受过饥荒,流落到南方,在江苏一带靠乞讨为生,无意间发了一笔不义之财,才得以回到家乡。
同样是出于爱情,王龙在有钱以后带回一个青楼女子,纳为妾室。在这里,作者写出了王龙作为正常人的 性格弱点,金钱腐蚀了他的灵魂 ,他开始鄙视自己的糟糠之妻,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然而最终,还是大地唤醒了他。这性格方面的复杂性,正是当时社会生活曲折的反映。
王龙的妻子阿兰出身贫苦,在黄家的日子里,她受尽*,丑陋的长相反而帮她躲避了地主的侵犯。她 平静木讷,吃苦耐劳 ,嫁给王龙之后, 她忠实地履行着一个家庭主妇的职责,家里家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很多关键的时刻,阿兰为王龙出谋划策,可以说,她就是王家的 定海神针 ,没有她,也就没有王家后来的发迹。
阿兰 尊老爱幼,有着扶贫济困的美德 ,在王龙痛斥因饥饿面偷肉的幼儿,表示自己决不尝这偷来的肉的时候,忠厚的阿兰却出于母性默默地煮了那块肉,喂饱了濒临死亡的一家老小。
身为传统女性,阿兰认为生平最重要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生儿育女,繁衍子嗣。可是灾荒年间,她不得不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亲手溺杀了刚刚生下的女婴。在发家后,她又狠着心给小女儿裹脚,使她不再像自己那样遭到人家的歧视。
然而王龙发迹之后的所作所为让她痛苦不堪。书中有一个桥段,写的是王龙为了向青楼女子荷花献殷勤,把阿兰留下的两颗珍珠抢走,阿兰心如刀割,“阿兰又回过来捣她的衣服。大颗的泪珠从她的眼里沉重地慢慢滴下,但她没有举起手来把眼泪擦掉;她只是用棒槌更使劲地捣在摊在石头上的衣服。”这些伤心事儿“像男人头一般大的一颗石头压在她的心上,心乱如麻。”在这种情况下,阿兰除了死掉以外别无选择。
长期以来,西方人嫌弃中国人容貌丑陋、留瓣缠足、不懂礼貌、爱好嫖赌、见死不救,认为这些陋习都是中国人的天性,但赛珍珠的笔下却写出了那些因受尽煎熬而麻木的面孔之下,隐藏着的巨大的生存力量。
03.对土地的珍爱和对子嗣的重视
《大地》的核心就是土地。王龙的一生,无论顺境逆境,都与土地有关。换句话说,土地是王龙的精神支柱,是他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即使遇到了自然灾害,外出逃难时,也舍不得卖掉土地,而当他得到了意外之财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土地,他慢慢发迹之后,也是 不断地买土地,在土地上劳作 。“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他们身上,王龙脱下衣服,光着脊背,但阿兰仍旧穿着衣服,尽管衣服已完全湿透,就像一层皮肤那样紧紧地裹着她的肩膀和身子。不用任何的言语交流,他和她一小时接着一小时默契地配合着,他已经感觉不到劳动的辛苦,他只知道他们两人似乎已融为一体。他已经失去了连贯的思维。 这里只有完美的劳动韵律,一遍又一遍地翻耕土地 。”
对王龙来说,土地就是聚宝盆,有了土地就有了财富。 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土地已经深深地嵌入农民的骨髓里,成为每个农民的生命中的信仰 。“在秋天温暖的阳光下,王龙坐在他父亲靠墙坐过的地方,他有时弯下身,从地里抓些土放在手里。手里攥着土作者,仿佛他的手指间的泥土充满了生命。他攥着土,感到心满意足。”
除了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之外,《大地》还着重描写了中国人对子嗣的重视程度。
中国人有句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嗣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根深蒂固。《大地》里到处都充斥着这种子嗣意识。阿兰跟随王龙离开黄家大院时,黄老夫人再三叮嘱她,要听丈夫的话,多生几个儿子,头胎儿子要记得抱回黄家给她瞧瞧。
结婚前,王龙望着空荡荡的房子想:以后这儿会有儿子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儿子再生儿子,王家开枝散叶 ,子子孙孙越来越多。阿兰怀孕后,王龙“一动不动地站着,他无法说出这究竟对他意味着什么, 他心情激动 ,接着像突然受到约束似的又冷静下来。看来, 轮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传宗接代了 !”
阿兰生了孩子,王龙的父亲“突然开始大笑,停下来不吃饭,在昏暗的屋子里,哈哈地笑了好一阵子。”
王龙的大儿媳怀孕了,儿子前来报喜,对父亲说:“你要有孙子了!”王龙开心地说:“今天真是个好日子。”这种对子嗣后代的热切盼望,从王龙的父亲身上延续到王龙身上,又延续到王龙的儿子身上,代代相传,正是中国人子嗣观念的真实写照。
04.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根深蒂固,女人没有地位,更谈不上恋爱自由。女人成年后便遵循父母之命出嫁,遵守三从四德。
阿兰自幼被卖到黄家为奴,王龙去黄家大院接她之前,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丈夫长什么样子。二女儿不到十岁,王龙就做主给她订了亲。 传统的婚姻中,女人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态,即便是丈夫人品不好也要从一而终 ,不能改嫁。
阿兰完全符合封建社会对女人的要求,像大地一样坚硬和沉默 。 她和王龙共同耕作,勤俭持家,孝敬老人,在临产前也要先把饭做好再生孩子。在面临困境与厄运时,阿兰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坚韧和机智,最终帮助王龙发家致富。然而即便如此,阿兰也终究没有逃脱被抛弃的命运,王龙看上了青楼女子荷花,使得她抑郁而终 。
荷花又何尝不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呢?卖身青楼是她不得已的谋生手段,为了脱离苦海,她必须在人老珠黄之前嫁出去,做王龙的二姨太,即便是她唯一的义务就是满足丈夫的生理需要,也要踏出这一步。
而梨花给王龙做三姨太,则是为了感恩。她跟阿兰相似,自幼被卖做丫头,饱受欺凌。王龙对她的一番善心使她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于是在王龙年老时,梨花不离不弃地精心照顾。王龙死后,梨花带着傻女儿在乡下度日,最后皈依佛门。
正因为《大地》向西方展示和传播了中国文化,改变了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曾这样评价:“《大地》是一部非常优美的小说。我们终于从一部小说的字里行间读到真实的中国人民,忠诚的妻子,富饶的大地、农民的泥土房……”
美国记者伊萨克斯也在其著作《美国的中国形象》中指出:“《大地》几乎单*匹马地以对中国形象或多或少地更加实际的写照,取代了大多数美国人自己想象出来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
05.赛珍珠与《大地》三部曲
赛珍珠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真实而成功的作品呢?这源自她在中国近40年的生活经验。
1892年,出生刚四个月的赛珍珠便随着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镇江。在她呀呀学语时,就从保姆口中听到各种生活琐事。1917年,她与美国教会派到中国来的农学师约翰·洛辛·巴克结婚后,在安徽宿县工作了五年, 在那里,她不仅结交了一大群中国农民,还经历了一次大荒年 。
真实的生活经历给了赛珍珠最珍贵的素材,中国农民始终不离土地的奋斗精神给了她极大的冲击。因此《大地》出版后,在正值经济萧条的美国引起了深刻的反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赛珍珠一鼓作气,又完成了《大地》的续篇《儿子们》(1932),以及写孙子们的《分家》(1935)。
在谈及三部曲的构思时赛珍珠说:“以农夫王龙为主人公的《大地》是第一部,是专写死钉在土地上的守旧的农民; 第二部《儿子们》是军阀们的行述 ,因为军阀是中国社会中很重要的阶级,张作霖、张宗昌,他们虽是人人所痛恨的坏人,但还是有他们的品格存在的。”赛珍珠企图通过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来展现中国三代人思想的变化,这是一个连当时中国人都未涉足的史诗性题材。
从清教徒到梭罗到21世纪,美国人始终推崇简朴生活。《大地》里王龙一家的勤俭节约让西方读者仿佛看到了自己,从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一改往日里中国人在他们心目中的恶劣形象,他们彻底领悟到中国人跟他们一样,也是以 高尚道德和质朴生活 为荣,使得西方读者对中国人产生了敬仰之心。
普照:
目前我读完了《大地》,第二部《儿子们》我读了开头第一章:
……但是,他死得可不平静。虽然他在临死前一刻感受到了安慰,但是在他灵魂出壳之际,他那被窒息的躯体狂怒般地跳了起来,四肢猛烈地向四周乱挥,结果他那瘦骨嶙峋的手朝上一挥,正好打到了向他倚去的梨花。这一下打得着实不轻,而且正好打在脸上,梨花一边用手捂着脸颊,一边轻声说道:“老爷,这可是您第一次打我啊!”
但是他没有回答她。她向下一看,见到他歪歪斜斜地躺着。在她看他的同时,他吐出了最后一口气,然后便安静了。她一边轻轻地、细心地*他,一边把他的四肢放直,最后平平地把被子给他盖好。
赛珍珠的语言就是这样, 轻快、平直、朴素、准确 。经过几位资深译者或译家的翻译,从中文我可以判断并没有损失英文原文的气息。她的写作,是雕刻似的, 寥寥几笔,俭约传神地勾画出人物的动作或心绪,事件的情境,风景的形貌 。
赛珍珠 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平视,半全知叙述 ,核心角色是王龙这个人,兼及他的妻子、老父,他后来和妻子繁衍出来的子辈孙辈。她的 架构微小、视角平视、笔法轻快,显得亲切、诚恳 。就以王龙的行动为叙述核心,写这一家人具体的日常生活,在合适的地方插入王龙的心理活动,刻画出一个让人信赖的牢靠的中国农民形象 。她没有铺写诸如中国大地的风景、民不聊生的概貌,或城乡景观的差异等等,她一切从人出发,用精心择选的细节、合理的布局(章节篇幅和划分让人舒适)、得宜的推进节奏,编织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 (仅就《大地》而论亦成立
赛珍珠,从大地上一颗小小人着笔,“微雕”“大地”。但同时,她辽阔的视野远超前人(和许多后人)。在两个层面上,她辽阔:一则,她具有真正辽阔的审视中国农民生活纵横上下的历史眼光,而在这辽阔的基础上,她做出了恰切的文学选择;所以二则,她具有真正辽阔的文学视野,即用最合适的文学方式来呈现对应的题材。
她洞悉了农民的生活本质 ,所以才能在王龙一个人身上,写透这典型的生活,选取的都是最日常的片段,但一个一个章节的连缀,让人与土地不断确认并加固联结,终于写人就是写大地,直到人死,作为读者我,会一厢情愿地以为大地会因此轻轻动容。当然,虽然一如往年旱涝有时,大地改换着皮面,但深层仍静默不语,埋葬逝者,孕育粮食来喂养生者。一茬一茬,人只不过是活了多年的草木。
在这种微雕之内,赛珍珠未点明任何历史背景 ,比如像电影式的插帧“19xx年,xx地方”这种笨拙活儿,聪敏如她是绝不会染指的。现实历史缩身在主角王龙个人生活的历史中,大多数时候不见踪影, 唯在王龙生活遭逢变故的时候,时代的影子即摇曳起来 。
在这座城市里,王龙经常遇到某种新鲜事。他看见过另外一件他不懂的新鲜事。一天,他拉着空车沿一条街找顾客时,看见一个站着的人被一小队武装士兵抓住,当这个人抗拒时,士兵们在他面前挥起了军刀。就在王龙惊异地观望时,另一个人又被抓了起来,然后又有一个人被抓了。他觉得被抓的都是靠双手做工的普通人。他呆呆地注视着,又有一个人被抓,而且这个人就住在离他最近的一个靠墙的棚屋里。
……
“可是,为什么他们抓我的邻居呢?”他跟我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次新的战争。”王龙惊愕地问。
老头儿盖好锅盖后回答说:“这些士兵要开到某个地方去打仗,他们需要运输他们的行李辎重,所以就强迫像你这样的苦力去干。可是,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这座城市里,这已经算不上新鲜事了。”
历史就以这样的方式与王龙的生活擦肩而过,乍现并带来一线转机。王龙稍后在战乱中闯入富人家里,和群氓一起抢了钱财,这获得的一些不义之财,开启了他与土地更为深刻的联结。
我:希望诺文奖本身是体现“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时代与任何角落”的奖,但其实它不是,它还是偏的,还没有达到人类是一个整体的高度。具体来看,当时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容貌丑陋、留瓣缠足、不懂礼貌、爱好嫖赌、见死不救的印象,至少其中的爱好嫖赌,是和阿兰没有关系的。而且当时可能他们主要在广州口岸,所以容貌丑陋这个问题,他们是见识不全面了。但那个时候我们正处于半封建时期,又一直战乱,资本主义买办政权又肯定不是为了人民,只不过又是一帮精致利己者苟合在一起继续剥削民众,自己过好生活罢了。所以战乱加穷苦,人就会更多地活的像个动物。唉。阿兰才是她们家的强劳动力,和扩大人口的主要生产力,但她同时在莫名其妙的传承思想里,像一个天生应该为奴的人一样活着,她小的时候被卖给富人家当奴隶佣人,为她娘家提供了一笔收入,后来又为王龙实现了有家有业,传宗接代扩大人口,她就是一个完美的工具,为娘家,为王龙,提供了极大的生产力价值。她真好用。人从狩猎走到了定居耕种的生活方式后,上千甚至可能上万年,就开始了小说中描述的这种生活,绝大多数人都是依靠土地活着的农民,因此他们和小说中描述的一样,继续买地,继续种植,患难的时候老婆可以一起把衣服被汗湿透着裹在身上从事生产,还可以把饭做好了再去生产,还可以生很多孩子,还可以自己解决掉不想要的女孩,当然虽然女孩可能会像阿兰一样苦,但阿兰应该不是为了怕女儿受苦而掐死她的。再说一遍,女性在农耕时代简直就像买了一个聚宝盆,太好用了,本身就是很好的劳动力生产工具,还可以解决生理和心理需求,不高兴的时候还可以打骂出气,还是全能的家务工具从做饭到洗衣服到收拾家都能干,而仅需要提供给她点饭,甚至肉和白面可能都没有女人的份,也就是在那个年代保持这个工具活着就行,还能生一堆劳动力,这简直如果谁能做到,谁都想有的最好用的高级工具,谁还会把她当做人,太好用了,又太全面了。同时社会传统和环境下,娘家是不给女性土地和房产的,不要说过了年纪不嫁出去会被各种语言上无意义的嘲讽,娘家自然会因为这些闲言碎语把女儿尽快嫁出去,甚至女性本身也会着急自己赶紧嫁出去。这一切都是这么地人为,整个社会都是那么地精巧地在推着把阿兰,和阿兰自己也在推着自己,成为男人的一个最好用的工具。赛珍珠是幸运的,她算是可以比当时的中国女作家,站在一个更外界的,不用太过共情的,平等的小环境里,观察到这一切,然后写出来,然后在美国发表并引起关注。似乎那时人们的观念就是小说里黄老夫人的,开枝散叶,头胎是个男孩的话抱过去让她看看。似乎在漫长的几千年里所有的人都这样说,没有人觉得不对,而且大家都笑着这样一代代地这样做。不过都是为了活着。而现在我们才知道,原来生命只不过是宇宙,地球上出现的一种随机事件。它也可以没有。但有了,就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的人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