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7 09: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3:18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国家统一努力的大将基本上都成了国家的中流砥柱,但唯独有一个人不是这样。粟裕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一路下跌,最后竟然成了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作为十大将军之首的粟裕难道真的淡泊名利吗?
陈赓曾经评价粟裕说:"古往今来,不喜欢迎合别人和功劳大的人往往不受欢迎,粟裕却是两样都占了。"的确是这样,粟裕性格耿直,不喜欢拐弯抹角,常常是有啥说啥;另外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带来的三野部队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甚至*十大经典战役中有四个都是粟裕参与指挥的,不得不让人心生妒忌。但军队内性格古怪、战功赫赫的人不在少数,就凭这些也不完全能让粟裕官职一直走下坡路,其中什么其他原因在内?
粟裕性格耿直,为此曾得罪了不少*领导,最为出名的是当时因为部队渡江问题和*产生争执。当年*下令部队渡江作战时,粟裕看了看情况之后坚决不同意,不管*如何劝阻,*如何下命令,粟裕部队就是坚决不渡江。最后过了几天后,粟裕才带领部队渡江成功。虽然战役最终获得成功,但粟裕拒不服从*命令,和*分庭抗礼还是让人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接下徐向前*总参谋长的职位,负责全国各大军区和武装力量的指挥调动。1954年,粟裕提议组建战略部队,由*总参谋部直接调派,和平时期在各大军区服役,一旦突发紧急战事就由总参谋部应急使用。当时彭德怀没有通过这条意见,认为各大军区已经体系完整,没有必要再增加新的部队。一般来说,当意见被否定之后,都会去重新斟酌一下,但粟裕显然更为耿直,坚持己见,最后和彭德怀闹得很不愉快,总参谋长的职位也被架空。
平心而论,粟裕组建战略部队的想法是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世界并不和平,要想让国家发展高枕无忧,就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但对于当时的军队体系来说,在各大军区内部插进去一支不属于军区的队伍,势必会造成不少矛盾。这也显示出粟裕考虑问题仍然处于战争层面,谁叫他是个军事天才呢?
粟裕的军事才能无人不知,和林彪不打无准备的仗不同的是,粟裕偏偏喜欢挑战自己,即便是己方在实力上远不如敌军,也要拼一下试试,孟良崮战役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例子。作为*十大经典战役之一的孟良崮战役,粟裕带领二十多万三野军队和*四十五万军队在山东平原展开较量,最后以*击毙张灵甫,大获全胜而告终。
有了前几次失败教训之后,*军队开始稳扎稳打,尤其是在对付粟裕的时候,集中优势兵力出击,把*撵到胶东海边。当时,粟裕和陈毅的军队已经到了不能撤退的地步,坐等只能是覆灭。对面的*七十三师是个典范部队,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和给养,让这个部队在战场上无所不胜。粟裕想要寻求出路只能从七十三师、七十四师入手,当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得知粟裕想要故技重施围歼自己时,决定来一个"中心开花"的计谋,*粟裕部队围歼自己,在外围则是依靠不远的*对粟裕实行围剿。
张灵甫带领部队撤退到孟良崮,粟裕带领部队打了两天都没有打下来。这时,张灵甫犯嘀咕了,按说这*部队应该快到了,怎么不见援军出手呢。事实上,在得知张灵甫计谋之后,蒋介石曾飞到徐州督战。但*部队内派别林立,大多数头领都想保全势力,即便蒋介石在徐州坐阵,也无法迅速调集山东部队。
部队于十六日下午全歼七十四师主力,即便在这时,*援兵依然没有到来,张灵甫在战场上牺牲。孟良崮一战,*大获全胜。这样的战役粟裕指挥了很多,甚至在解放之后还被作为解放台湾的首选将领。
但正如陈赓所说,粟裕性子太直,功劳又太大,性子直不好与人结交,功劳大令人嫉妒,所以才在和平年代越走越远。不过粟裕向来只嫌官大,不嫌官小,平生也淡泊名利。其实,对于老一辈*党人来说,国泰民安就是最大的向往了,哪里还会追求功名利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