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北漂饱经冷暖,受胡适影响放弃留学,另辟蹊径修成革命正果_百度知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8 05: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3 01:22
一九一八年,青年*湖南一师毕业,一腔热血图谋报国,同时也面临就业的选择。
去干什么呢?
当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不容乐观,首都北京正上演一出激烈的府院之争,而两湖一带,南北军阀大打出手。皖系首领张敬尧成为湖南的督军后,对全湘实施高压*,湘楚大地民不聊生,知识界也遭到极大的摧残。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找工作都成为困难之事,何况要实现人生更大的抱负。对*这样的人来说,内心怎么能不烦闷呢!
正在这时,正在北大任教的恩师杨昌济,通过书信向一师“三杰”(*,萧瑜,蔡和森)透露了赴法勤工俭学的信息,并谈到赴法勤工俭学如何能帮助与拯救中国的作用,于是*立即组织新民学会的会员赴法,自然自己也在名额之中。
这年秋天,他与这些赴法的同学一起到北京做准备,经过半年的筹谋,到第二天春天将要起程时,*突然放弃了赴法的机会,毅然留在国内。
这是一个 历史 谜团。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谜团逐渐解开。也就是说,随着客居台湾的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去世后日记的公开,让我们获悉毛*赴法未就,受之影响很大,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也坚定了他守土的信念。
*放弃留洋,是他接受了*主义,并在北大打工期间通过与胡适的交往,领悟到出国留学对个体的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
后来的事实表明,*作出的放弃留学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赴法的放弃,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而言,都异常重要,从此他开始了改变中国的 历史 书写。
自接到杨昌济先生的信后,给新民学会的会员带来强烈的振奋,青年*的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新民学会是*、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的*团体。
初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后确定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要求会员生活严肃,思想进步,有为国家民族做事业的远大志向。定期举行会议,讨论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和当前形势,探讨中国*的道路和方法。同时注重检查会员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互相展开批评。会员由最初的 21 人发展到七八十人。主要成员有向警予、蔡畅、罗学瓒、郭亮、夏曦、张昆弟等。新民学会在*的主持下,就赴法事宜召集会员专门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了赴法人选。
但是这个留法勤工俭学的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来头呢?
这是大家的疑虑。为了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蔡和森作为勤工俭学赴京的湖南代表,首先前往北京征打前站。
很快,他便得知详情:
原来,第一次大战后,法国很多热血青年血洒疆场,作为战胜国的法国战后重建家园,缺乏大批劳动力,便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负责招工的华法教育委员会原本招募一些工匠之类的劳动力,后经过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名流斡旋,便增加了一些中级知识分子的名额,即让这些知识分子学成后报效祖国,这便是这次勤工俭学的机缘。
消息落实,大家感到机会难得,群情振奋,青年*即率湖南籍20多人赴法学生前后脚跟上。他们先是步行,然后坐船到武汉,再坐火车到北京。
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出国潮。天津的周恩来,四川的*陈毅等,都出现在这场出国风潮中,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都成为中国栋梁式的人物。
*与他的同仁来到北京后,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穷困的时光。
他们住在北京一个三眼井的地方。毛*后来回忆说,他们七八个穷学生拥挤在一起,翻个身必须要向左右打招呼。
最初,他们还找廉价的小饭馆吃饭,后来没钱了,便买些米面自己做。南方人吃惯了米饭,面食做不了,房东大叔带过来帮忙。而眼眼看冬天,他们没有御寒的衣服,买了一件大衣,只有出门时轮着穿。
尽管北漂充满艰辛,但是大家怀揣梦想,以乐观的姿态对付生活的困扰。一有闲余,免不了吟诗作对,让青春的时光在贫寒中绽放光彩。
正在大家紧锣密鼓地做着赴法的培训时,忽然传来不好的消息。原来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所用的一切费用,包括船票及培训费原计划均由华法教育委员会出资,但随着全国各地赴法的青年越来越多,华法教育委员会便改变主意,让一切费用变为自己承担。
华法委员会的变卦,无疑给湖南青年赴法者当头一棒。大家都是穷学生,哪能筹得那么多的款子,看来到达马赛的机会要泡汤了。于是,窄憋的出租屋响起一片悲观的叹息,甚至有的人有了打道回府的打算。
青年*总是迥异于别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能乐观应对,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天性,在逆境中他的领袖气质更会凸显而出。
他说:“唉声叹气解决不了问题。事情再难,总会有办法解决。”
经过几天打听,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几天后,有人向这帮青年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说是清末修路风潮中,湖南籍乡绅为粤汉铁路捐款300多万元,这笔巨款因为战乱,辛亥*成功,为湘籍乡绅熊希龄与范静生把持。熊希龄曾任*总理,范静生为*当时的教育总长。*带领几个代表,见到二位同乡,说明来意,让二位出资助力勤工俭学的学生,想不到遭到拒绝。*觉得软得不行,非来硬得不可,便决定检查这笔存款的往来账目,然后公诸于众。后来,二位妥协了,决定出资16000余元,这样每个赴法的学生可得400元的赞助。
于是,大家安下心来,全力作出国前的培训事宜,心里无不感激*。
多亏润芝呀,要不这次留法肯定会泡汤,大家面对*筹款的成功,心里由衷地敬佩。
当时中国各省勤工俭学的名目中,潮南人数最多,占据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里有*很大的功劳。
*的北漂生涯是艰苦的。勤工俭学的事情定下来后,身上的盘缠很快花光了,他必须尽快的找个工作维持生活。
通过恩师杨怀中的关系,*认识了李大钊教授,并建立了非凡的友谊,在他手下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
此时正值*年轻,求知欲强,可塑性强,工作之外,他经常泡图书塘,并坚持以旁听生的资格听课。在这里他见到了在长沙时就崇拜的名人,比如陈独秀与胡适。之前,*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过《 体育 之研究》的文章,并得到这个文化圈子的承认。
在这里,他强烈地感受到人情的冷暖。
有些人对他的尊重与爱护,他一生都忘不了。李大钊与邵飘萍是他一生尊重的北大老师,直到他晚年他都在思念他们。三十后,当他率领*总部的机关人员,从西柏坡进军北京城时,他想起了恩师李大钊,他说没有李大钊就没有他的今天。一九七四年,他接见外宾时,回忆起北大新闻系的邵飘萍,说他是个大好人,对自己帮助很大。
特别是陈独秀与胡适,新民学会的会会员大部分都是他的粉丝。与大咖的面谈,是粉丝们的梦想。在*的恳请下,经过李大钊的说情,然后在校长蔡元培的斡旋下,会员们
久盼的见面会终于实现了。那天,中国学界的大咖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参加了见面会。会议以问答的方式举行。会员们提问,老师们作答。话题涉及人生理想诸方面。听了这些名师的教导,大家感到受益颇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非凡的 社会 活动能力。
不过,他也遇到一些自高自大的学生。
在北大打工,毛*肩负着在北大发展新民学会会的使命。于是毛*主动搭讪过罗家伦与付斯年这样的学生领袖。希望与他们交谈,获得他们的认同,从而交上朋友,使之成为新民学会的会员,从而能得到他们的帮助。
但是毛*的希望落空了。
他们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压根儿就不搭你的茬儿。
这也就算了。人家是高等学府的高材生,又是学生领袖,根本就看不起一个外省的中专生。
最让*不能忍受的是,这些人在借书与还书的过程中,对他不屑一顾。为此,他感到非常愤怒。以至十八年后,他对美国记者说:因为我的职位低微,他们多数时候对我爱搭不理,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
但这里也有与*关系要好的北大学生,比如邓中夏与朱谦之,他们就合得来,很谈到一块,成为朋友。他甚至还与邓中夏到长辛店对工人进行过实际考察。
在北京短短的半年内,*深刻地体验到人世的冷暖,将之视为人生的磨砺石,向事业的更高处进一击。
*北漂,备战赴法的那段时间,最重要的事件是结识了胡适陈大钊陈独秀等北大精英。
从这段谈话,我们可以看出胡适对*的影响。
尤其是胡适那篇《非留学论》,毛*受之影响甚深。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开明宗义地写道:
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
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
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功半者也;
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
胡适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的主将,作为庚子赔款的留学生,远涉重洋去美国求学,是哲学家杜威的得意门生。
作为一个过来人,他对留学是有深刻体验的。胡先生的这番话,让我们不由想起《围城》中的方鸿渐,当时很多的留学生出国留学,根本就不是为了学习,只是混一张文凭,给自己镀金,而将之当作混迹职场的敲门砖。
毛*一生最痛恨徒有虚名的不学无术者。他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他求名师,就是为了获得真正的知识。
北大打工的*,拜李大钊陈独秀那里,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者。在胡适那里,他学到了注重实效杜绝空谈实用主义精髓。
与其远涉重洋到海外勤工俭学,还不如在自己国家里学。再说,他们所去的法国求学校是三流学校,而且只能在劳动满八小时之后才能学习,其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也是*顾虑的原因之一。再就是中国地大物博,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弄清楚,他决定下功夫对中国的国情,研究一番。
所以,*送第一批新民学会的学生赴法时,在上海黄浦江边,宣告了他不去法国的决定时,他们惊讶地都说不出话来。
*勉励他们走出国门后,要好好学习,回来报效祖国。
之后,青年*在返乡的途中绕道山东,拜谒了孔庙及水泊梁山,这里是儒家文化重镇,也是他所崇拜的造反英雄们聚义的地方。
然后到徐州城绕城墙转了一圈。 三国时围绕着徐州发生过许多大事,比如曹操屠徐州、刘备三让徐州、吕布夺徐州等等。《水浒》与《三国演义》*喜欢的两书。以后事实表明,他拜访这些地方也不是漫无目的的。相反,几年之后,他率部走上井冈山,与水泊梁山的聚孔是何等相似,还有那兵家争伐的徐州城,他缅怀古人的同时,想不到他也成为争夺天下的成功人物。这说明,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已具雄视天下的特质。而且,他对那些即将驶向马赛的勤工俭学者说:*不能等到你们学有所成归国之后再搞,要从现在马上干起。
不久,领略了半年之久的人生冷暖,*从北京回到湖南长沙。
尾声:政见不同,新民学会解散
*最初吹响的*号角是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报纸上的文章大部分为*所写。*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胡适。在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是《民众的大联合》,在《湘江评论》分三期载完。文章宣传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指出民众大联合是改造国家、改造 社会 的根本方法,反映了一些*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主义的看法。《民众的大联合》在当时的进步思想界有相当的影响。胡适在北京《每周评论》盛赞”此文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从此,*成为一个改变中国 历史 的书写者。
之后,*又创办了自修大学,大学的章程*亲自登门胡适家,让他审定改正。自修大学的地址在船山书社,校长为贺学范,他原是船山书社的社长,*为教务长。自修大学一共坚持了八个月,后被湖南*勒令停办。自修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这些*部分成为*干部,是中国早期*的摇篮。
这期间,他反复阅读了马克思《*党宣言》的中译本,坚定了共主主义的信仰,一个自由主义的崇尚者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布尔什维克。
他一手组织的新民学会因为政见分岐思想不统一,面临着崩溃的局面。这期间,新民学会召开三天会议,毛*宣告了暴力*的主张,遭到与会会员的反对,还有很多赴法留学的会员通过书信反对*的主张,于是*说,新民学会已完成它的 历史 使命,宣布新民学会解散。
一九二一年七月的某一天,毛*参加了*一大代表会,修成*正果,在中国现代*这个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