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0 18: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8:18
上个月,城战争做了一篇长三角城规划的文章,认为合肥是这一轮规划的最大(附文二)。这两天终于等到规划全文的发布,仔细看了这份长达两万多字的文件,发现有这样几点动向值得关注,尤其是行业的关注。长三角城与世界级城的差距这个差距首先体现在带头大哥上海的竞争力不够。规划全文指出,上海全球城功能相对较弱,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大。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相比,上海城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 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 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 0.9%。一般性加工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其次,长三角城的地均GDP与人均GDP与世界顶级城也有很大差距,看图:一个单核,五个副中心本次规划明确赋予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单核”地位,在表述上将其等同于长三角“首都”。这种“单核”地位,在全国主要的大城规划中还仅此一例,例如珠三角与成渝都是双核,长江中游城是三核,京津冀虽然唯首都马首是瞻,但在规划中着重突出了“与天津”的双城结构。所以,在大城的战略规划中,上海的首位度最高。除了上海这个单核,长三角城还将重点建设五个副中心级都会区。五个都会区的势力范围已经划分完毕,分别如下:南京都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提升南京中心城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促进与合肥都圈融合发展。杭州都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合肥都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苏锡常都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宁波都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宁波港口经济圈、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上海:严控人口增长,减量建设用地本次规划明确赋予上海在长三角地区无可匹敌的中心地位,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却又被这个规划牵住了鼻子,那就是必须超着高附加值、低土地用量的产业经济转型,因为上海的土地强度已经远超国际上的同类城,未来上海建设用地规模实现减量化,只能到存量用地中找空间。换句话说,上海发展大工业的机会几乎没有了,用地的供应也会越来越少,这可能也是央企频频在上海炒地王的重要原因。不过,要让央企地王们失望的是,除了建设用地减量,上海的人口增长也被严格控制,到年上海仅有85万的人口增长空间,而从年到年,上海的人口增长空间被强行设定为0——因为年与年的人口规划都是万。千万不要低估上海在人口*上强大的执行力,年,上海常住人口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比年减少了大约11万人。要知道,即便是被国人唱衰至极的香港,年的人口也是正增长(0.8%)。合肥收复失地,南京都圈缩水本次规划,合肥都圈首次被纳入长三角城,未来将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外贸通关上与长三角有更深层次的对接,合肥终于名正言顺地跻身长三角队伍了,这对合肥的战略地位是一个不小的提升。此外,合肥还把原本属于南京都圈的芜湖与马鞍山成功收复。合肥都确定为合肥、芜湖、马鞍山。而南京都圈则失去了安徽腹地,剩下南京、镇江与扬州三。合肥当属本轮规划中最大的,详细请看【附文二】《长三角城规划:合肥何以成最大?》。这些城的人口将出现跨越式增长关于人口增长目标,到年,长三角城26将增加大约万人口,但这一千万人口不再是流入超大城与特大城,而是引导人口向区、郊区、重点小城镇和临沪城分布。按照规划文本制定的人口目标,到年,舟山、嘉兴、无锡、南京、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的人口将出现跨越式增长,而上海、苏州、杭州的人口增长则有被严格控制的意味,未来15年的增长都不到10%。很明显,作为特大城的南京有点例外了,未来15年的人口增长将达到29%。户籍*方面,上海不用说,南京苏州杭州也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松动。规划中明确要求“全面放开落户*”的城有芜湖、马鞍山、盐城、泰州四个,要求“有效降低落户门槛”的城只有一个,那就是合肥——又见合肥,足见这座城在未来人口争夺战上的进取之心。这些城没有纳入长三角势力范围本轮规划中的长三角城,涉及到江浙沪与安徽四个省份,但考虑到地缘因素,并没有涵盖这些省份的全部城,例如苏北的宿迁、连云港、徐州、淮安四,皖北的阜阳、六安、亳州、淮南、淮北、蚌埠六,以及浙南的温州、衢州、丽水三都没有被划入长三角城范围。浙南的温州、衢州、丽水此前已经积极融入福建主导的海西经济区。而苏北与皖北这些不在长三角区域的城则抱团取暖,希望建立一个“淮海城”。淮海城由徐州主导统筹,主要涵盖的是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交界的部分城。不过,淮海城还没有纳入国家级的城发展战略。图 4 长三角城空间格局示意图这些城将在量子通信领域获得先机量子通信是从今年开始变得炙手可热的一个黑科技概念,被媒体誉为中国实现对西方国家“弯道超车”的一个技术利器。如何通俗地介绍这个概念?我也不知道,有人这样打过一个比方:“在量子力学里,两个粒子在经过短暂时间彼此耦合后,单独搅扰其中任意一个粒子,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的性质,就算他们远隔千山万水也能相爱相杀。——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纠缠,像不像传说中的心电感应?”当然,这个比喻基本属于科幻范畴了,量子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目前主要在通信安全领域,比如国防、政务、金融等对信息安全要求较高的行业。致力于量子通信研究的潘建伟院士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从合肥带到一个保险箱,钥匙忘带了。于是我请合肥的同事测量一下钥匙,告诉我;我在它。”那么,问题来了,潘建伟院士的例子中为什么要提到合肥?因为潘院士所在的中科大在合肥。所以本次长三角城规划强调要在与上海与之间建设全球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通道——“京沪干线”,同时还明确提出在上海、合肥与芜湖三个城推动量子通信技术的使用。受此消息提振,股中出现了一波量子通概念股炒作热。当然,量子通信仍然处在研发阶段,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很大距离。但中科院、中科大、阿里巴巴、中兴、北方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与企业已经投入大量资源研究。一旦这个领域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对占据先机的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经济增长点。这仍然是一个浅层次的规划既然划到一个圈,长三角26个城会在哪些领域中发生对接与融合?根据规划,主要还是通过基础设施与外贸通关的一体化,实现产业转移与分工协作的融合,而在更深层次的政务服务与科教文卫资源共享,以及社保、户籍、财税*的互联互通,未见有什么突破。这说明,即便长三角城规划获得深入贯彻,城之间的行政鸿沟仍然强烈存在,这些鸿沟将是城内部一体化的天花板。过去有很多城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与廊坊,上海与苏州,广州与佛山,早已在经贸层面实现了一体化,但因为行政鸿沟过于明显,两地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仍然存在云泥之别。对比过去的《长三角经济区发展规划》,此次《长三角城发展规划》,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当然都是有进步的,但这并不掩盖其在更深层次的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的回避。也许,只有等到安徽考生上一本大学的录取率与上海考生相差没那么大的时候,才能称得上一个深层次的区域一体化与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