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有哪些与历史不符的情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1 01: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1:01
大家都知道,近期热播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以艺术性的手法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历程,笔者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展现了志愿军不畏牺牲的精神风貌。笔者在观剧时非常感动,特别是周日播的铁原阻击战,让笔者非常动情。
瑕不掩瑜,笔者认为,片子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百分百还原了抗美援朝大的史实,有一些小的 历史 细节还是虚化弱化了一些,从而出现了一些史实硬伤。
第一,关于洪上将调到东北边防军的问题。
电视剧中,洪上将原来是代表叶帅到北京出差,一下火车就见了邓华,邓华直接说*有令,一起去东北,没几分钟就拉洪上将上了火车。
根据洪上将回忆录记载,洪上将本来是被叶帅派到北京,请示十五兵团和广东军区合并问题。洪上将下了火车后,首先见到的是邓华,电视剧里也有体现。
但并非像电视剧中所说,邓华直接拉他上了北上东北的火车。邓华先拉洪上将到林总家里,由林总当面向洪上将宣布*关于派其去东北的命令,并要求洪上将当天吃了中午饭就前往东北。临走前林总还让洪上将给叶帅打电话。
笔者认为洪上将回忆录在情节上更合理,邓华不可能在火车站台上直接宣布任命,并拉洪上将去东北,这不符合当时我军上下组织关系,因为邓华早已调去十三兵团,而洪学智仍留十五兵团。由林总宣布任命更合适一些。前几年拍摄的电视剧《上将洪学智》把这一段细节反映出来了。
二、一次战役温井战斗。
温井战斗是抗美援朝首战,意义重大。可惜电视剧里没有把细节十分*地还原出来。
电视剧中,温井战斗的讲述就是40军118师在两水洞打了个伏击,说是歼敌一个团,有少量敌人逃入温井。战斗很激烈,韩军被伏击后迅速还击,还跟冲锋的我军肉搏,战斗场面特地拍了好几分钟。
实际上,两水洞战斗只花了20分钟就结束了,其中只有开头五分钟不到是火力袭击,韩军被伏击后惊慌失措,根本没组织抵抗,大部分士兵躲在 汽车 底下,志愿军冲锋后就剩一件事——从 汽车 底下把韩军士兵拉出来。
两水洞战斗的战果也不是歼灭一个团,而是歼灭韩军第六师团第二团三营和第二团炮兵分队。第二团得知三营被歼,迅速躲进温井城内。我军于当晚调118师和120师南北对进,将第二团剩下的两个营予以全歼。
笔者认为一次战役40军的表现值得多拍一些,以一军之力,在一星期内歼灭了韩军4个团,用了两次伏击、一次诱敌深入、一次围点打援,不愧旋风纵队的威名,可惜电视剧着墨太少。
三、云山战斗
云山战斗是我军首次与美军交战,39军在十几个小时歼灭了美军王牌骑八团。打胜仗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将进攻时间提前。
电视剧中,将进攻时间提前变成军长吴信泉提议,彭总拍板。但实际上,彭总一般不会干预底下部队具体打法,不可能一个军单独作战,连总攻时间都要上报彭总来拍板。彭总对底下部队很放得开,一般只布置作战任务,具体怎么打由纵队/军来定。
按39军军史记载,发现美军有撤退迹象并提出提前进攻的是39军王牌师—116师师长汪洋。在云山战斗中,汪洋的116师承担正面进攻任务,因此汪洋对城内外敌人动向格外敏感。汪洋将敌人动向和提前进攻的建议上报给39军军长吴信泉,由吴信泉拍板。
比较可惜的是,片子中有团长王扶之,却没有师长汪洋的镜头,战史中,116师可以说是志愿军战绩最强师之一,云山担任主攻、三次战役突破临津江最险要的滩头。第一个攻入平壤、汉城,担任两国首都卫戍部队。这和汪洋师长出色指挥是分不开的。
四、五次战役的决策
在片子中,五次战役决策过程是这样的:解参谋长简单介绍敌情,然后建议说把敌人放到金化、铁原来打,彭总很快否决了这个观点,认为金化、铁原以北是平康平原,我军在那和敌人打不利。之后邓副司令员也点头同意。洪副司令员感叹一句,后勤压力又大了。
但事实上,第五次战役的决策经历了一次激烈的争论。
根据彭总自述和洪上将回忆录记载,最先提出将敌人放进金化、铁原以北打的是洪上将。洪上将提出后,邓、解、杜三人均同意。但彭总认为:1.金化、铁原以北是平原,适合敌人机械化部队展开;2.铁原附近物开里储存有志愿军大批物资,把敌人放进来打,物资转运困难。3.敌人有从侧后登陆的企图,必须出动出击,打乱敌人的部署。
洪上将则认为:1.三兵团和十九兵团刚入朝,不熟悉地形,把敌人放进来打,我军准备时间更充裕一些。2.如果往金化、铁原以南打,铁原、金化以南有200公里的无粮地区,我军后勤压力会增加。
洪上将提了三次建议,但彭总仍坚持主动向金化、铁原以南出击。
抗美援朝结束后,彭总做总结,承认洪上将的意见是对的。晚年撰写回忆材料时,也特地提到了洪上将在五次战役前对其三次提议。
第五个就是军事上的硬伤了。
首先说说装备。
片中,陆乘风总是拿着带着瞄准镜的狙击步*,这其实是近年来国产战争片的通病。其手持的是M1941半自动步*是国产抗战片主角最爱用的*。可这把半自动步*射击精度其实并不高,也不具备装光学瞄准镜和消音器的条件。但剧中不但加了瞄准镜,还把瞄准镜架在*身上方几厘米,笔者看后纳闷:这*怎么瞄准啊。
其次,还有一个比较微小的硬伤,在铁原阻击战中,也许是导演想表现我军以低劣装备抵抗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疯狂进攻。片中志愿军的武器依然是捷克式轻机*和三八大式步*等等轻武器。
实际上,十九兵团和三兵团在入朝前早已换装,1951年春季,十九兵团和三兵团一共接收了18个师的苏械轻武器,充分装备并携带一个基数以上的弹药才入朝作战。
有了波波沙、水连珠、107毫米迫击炮等利器,63军才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于25公里宽、20公里纵深地域和美骑1师、美25师、英28旅、英29旅共5万多人激战13天。
接下来说说战术。
笔者感觉比较遗憾的是,片中没有表现志愿军进攻或者防守的战术,特别是拍的两场阻击战——汉江南岸阻击战和铁原阻击战,都是志愿军密集布置在防守壕沟,先被美军飞机大炮炸一轮,然后再伸出身子和美军作战。美军冲上来时,指战员端起轻机*大喊冲锋,跑不出国产战争片的通病。
事实上,作为*最善守的部队,原60军现志愿军50军搞防守还是非常有一套的,要按电视剧那样拍,50军不说顶一个月,顶几天就被美军飞机大炮坦克炸没了。
以志愿军唯一一个团级荣誉单位——白云山团,即50军149师447团为例,该团防守白云山、光教山、兄弟峰。
战前,该团事先就预判到会遭到美军狂轰滥炸,采取了很多措施躲避炮火:电话线均选择隐蔽线路架设双程线,团部可以实时掌握各连防守情况;紧急建造了加掩盖的重机*发射点22个、轻机*发射点47个、迫击炮发射阵地22个、带掩蔽部的战斗小组射击掩体360个、人员掩蔽部50余个。掩体和隐蔽部既能抵抗地面敌人的*炮,又能防御空中敌机扫射和汽油弹燃烧。建造了多个预备阵地和预备工事,机*迫击炮阵地打了就迅速转移。
在敌行炮火射击时,我除放少数兵力监视外,其余均在掩蔽部里隐蔽,待敌炮火转移,步兵将要接近冲锋时,我再进入射击位置,突然开火,因此能屡屡打垮敌人进攻,最大限度减少伤亡。
战斗中,美军也不像片子里那样一味正面集群冲锋,那是*才用的战术。美军在进攻时一般喜欢用猛烈的炮火掩护带3—5辆坦克的小分队正面进攻,试探和吸引我军火力点。一部兵力迂回到我军阵地侧后进行夹击。但这一战术碰到滇军侧射斜射和直射相结合的交叉火网还是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