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9 15:3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6:15
看一个民族的力量和前途,最终要看个体素质,看精神面貌。就像文化不仅仅是一项产业一样,文学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它显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力,对于美的感受力。
不必讳言“红色经典”的局限,但是,它对于物质至上、*横流的警示,它对于正义、平等的吁求,它对于底层苦难和受压迫民众的同情和尊重,都是当下的许多文艺作品所忽略乃至根本无视的。
我们有一种错觉,仿佛一说“经典”,就是指古代人或者至少是前代人的作品。也许时间可以造就经典,但经典不是个时间概念,而是品质的概念,当代文学同样可以“经典”起来,经典不会自动呈现,经典是在阅读中建构起来的。文学的永恒性不是指意义、价值的永恒,而是指它具有意义、价值的永恒再生性,可以不断地延伸价值,不断地被创造、被发现。
主要是提供给我们的读物太多,似乎到处都是可以读的东西。我们每天的时间不是被填满,而是根本就不够用。不停地产生“大师”,不停地诞生“杰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都是糟粕。有的人一定要坚持“繁荣说”,认为空前多的出版物一定是创作的黄金时代,进入书店,架子上、地上堆的都是印刷品,可如果我们的阅读稍微苛刻一点,标准稍微抬高一点,对文学有一点深入的爱与认知,就会感到悲观。可读的文学作品真的是太少了。最为可靠的方法,就是多读经典。经典最能打动人,也能给人以多种滋养。经典的美是经过千百年筛选、确立和检验的,历久弥新。大学课堂上推荐中国的经典,会一次次说到“屈李杜苏”和诸子百家,说到鲁迅。经过漫长的时间筛选出来的经典作家,我们无法遗忘。这就像阅读外国经典,不可能略过英雄史诗,还是要提到普希金、托尔斯泰、雨果和歌德一样。
如果昨天我们曾经被它感动,那么今天就尝试着重温那种感动。这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人到中年,读了那么多所谓名著,充满了阅读体验,什么样的感动和失望都经历了,可是再读20多岁时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仍然无法放下,仿佛又一次进入了作家所描述的那片草原,进入了他的乡村、他的天籁、他的故事。那真是没法说出来的复杂感情。经典对文字的还原,会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变得美不胜收、深不见底。
看一个民族的力量和前途,最终要看这个民族的个体素质,看精神面貌。几十万人口的城市竟然找不到一个能读诗的人,找不到一个热爱经典的人;虽然读了中文系,可是从未热爱过自己的专业——这样的族群是可悲的。就像文化不仅仅是一项产业一样,文学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它显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力,对于美的感受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6:15
感觉是因为现代世界比较和平,而且审核也麻烦,可提供的素材不多,古代世界漏洞百出,讽刺之事颇多,自然素材也多,也比较经典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6:16
现代文学距离现在的我们很近,没有在漫长的时间中淘洗过。古代文学的作品历经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至今,很多典籍都有后人进行抄写批注,里面蕴含的不仅仅是作者那时的智慧,还有后来人的智慧。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6:16
因为现代文学底蕴还是非常不足的,而且现代人也是非常的浮躁的,根本没有耐心些什么文学,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