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3 11:1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9 18:02
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
“寻根”成为这些文章的一个“中心词”,既表露了他们对文坛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愿望:文学应该突破表面化的“现实”层面,开掘本民族“古老文化”的深厚土壤,与“世界文学”开展真正的对话。
对此我比较熟悉的是韩少功的《爸爸爸》,它就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里面的主人公丙崽外形奇怪猥琐,仿佛可以透过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看到那个闭塞村子所表现出的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爸爸爸》中表现出的是近乎原始状态的封闭的传统文化,与向前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格格不入,这就很明显的批判了传统文化中停滞不前的恶瘤因子。但是生活在其中的村民们却一丝一毫都不觉得这样的封闭、病态的方式有什么不对,并且反对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表示排斥,每天沉浸在日复一日的封闭生活中“其乐融融”,所以作者对此的批判就希望能破开那层反对文化交流的壁垒,达到能与外界对话的一个状态。
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的挖掘当然不能放弃,但也是需要不断的创新,现代文明在不断发展,在保持自己的“根”的同时,还需要使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现代文明进行碰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9 18:03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接下来由我从概念、代表作家作品、态度以及产生原因这四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一、寻根文学的概念
寻根文学又可以称之为寻根小说,寻根小说的创作在1985年前后形成,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寻根小说超越了社会*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
二、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代表作家和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阿城的在《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等。
三、作家对“根”的态度
这批作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较为复杂,有的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还有的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另外,一些作家持历史主义态度,如冯骥才的长篇小说《神鞭》。
四、寻根文学的产生原因
(1)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2)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为代表,还有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
总之,寻根文学的出现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些价值直到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9 18:03
我觉得寻根文学是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