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原文与电影的差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1 05:3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9-01 07:08
莎士比亚的作品大多都没有明显的道德倾向,很难从中明确的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正是这种没有预设道德立场的作品,才能够在风云变化的时代中,穿透层层思想的变迁,最终依然能够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莎翁的戏剧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隐去了作者自己,既不赞美什么,也不批判什么,让角色根据自身的实际境况自说自话,发展出独立的生命,这样的作品即使是过去了几百年,我们依然能够从人物顽强的生命力之中,解读出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这就是莎翁作品的魅力所在
《威尼斯商人》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ebuxrxJLDtqGQqWIoQ3zg
?pwd=h2ja 提取码:h2ja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9-01 08:26
在官方的介绍里,《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作品,一部描述在*徒和犹太人的对抗中以*徒的全面胜利作为结局的喜剧。然而,在看了电影之后,我认为《威尼斯商人》更倾向于一部悲剧,一部讲述一个多灾多难的弱势民族群众因为信仰的不同而遭到社会和周围群体排斥最后被剥夺财产和信仰的悲剧。
看完电影之后,我将电影和原著对比了一下。原著在屏幕上的表现没有太大的变动,剧情都按照原著发展,并无删减。细细品味,还是可以发现电影和原著的一些区别,具体如下:
首先,看到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电影台词精简了。相信看过莎翁作品的人都会为他剧本里华丽亢长的对白所倾倒,但也同样会选择略过这些词藻华丽但没有太多实际内容的对白。《威尼斯商人》原著也是这样,对白里那海量的华丽排比句和比喻句,让许多人却步。电影里演员使用了那些较为经典的原著对白,同时也删减了大量看似没什么用的插科打诨的台词。在提高剧情进程的基础上又保持了原著的风格。
其次,对夏洛克人物形象的刻画。原著为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将夏洛克刻画成一个冷酷无情、爱财如命的高利贷商人;电影更倾向于从生活背景、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维度立体的表现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对夏洛克形象的重新定位,我认为这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莎翁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经历过文艺复兴但许多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是无法改变的。作为一个与*教会有着密切关系的英国人,莎翁在针对犹太人这一异教徒的人物刻画中必定有失偏颇。他的戏剧是写给英国人看的,教会注定不会让他用客观真实的态度来描述和他们有着不同信仰和教义的犹太人。电影还原了历史,给观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夏洛克,令这篇传世名著更加贴近现实。
再者,人物的刻画更加细腻。这个差异不仅仅出现在《威尼斯商人》的原著与电影对比里,也是所有名著和改编电影的区别。原著只有简单的二十场,篇幅都让亢长的对白占据了,缺少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述和刻画;相比于《威尼斯商人》原著,电影里用了无数个场景来描述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主人公夏洛克。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法庭上安东尼宽恕夏洛克但要求他必须改信*教时,夏洛克两手紧紧握住胸前的犹太标志,呜咽地哭泣着,茫然地四顾着,最后步履蹒跚地消失在拥挤的人群中,任凭别人扯下自己头上的黑头巾,影片结尾夏洛克孤独地站在犹太教堂门口,看着从前的同胞们走进教堂之后,教堂大门缓缓地关闭了。这一个场景生动的刻画出夏洛克这个异教徒被剥夺财产和信仰后的无助和孤独,同时也反应出当时犹太人在社会上的弱势。相比原著,电影对人物细腻的刻画使其更加生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能让观众更加容易代入剧情。
最后,电影和原著在情节上有一个细微的出入。原著里,求婚者们是独自一个人和鲍西亚去挑选那些箱子的,求婚的结果求婚者们是要求鲍西亚保密的;而电影中在挑箱子的时候是一大群人围观的。如果按电影的情节,这个“选夫”的过程已经没有了保密性。在第一个求婚者挑选后,其他求婚者完全可以买通当时的围观人员了解实情,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求婚成功的可能性了。这是电影和原著里一个情节设计的出入,也算是电影的一个漏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