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性别教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2:3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13:50
(一)发扬优势,克服劣势。男女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教育他们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发扬长处克服短处。教师可以指导男生阅读他们喜欢的军事或者科幻书籍,举行科技、体育、创新等比赛将他们的智力优势充分表现出来,对于女生也可以鼓励她们多多参与到所开展的各项比赛中从而拥有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比如“我是女生我骄傲,我是男生我很棒”的主题教育等。总之是让学生在参与中发扬优势,克服劣势。
(二)创造条件,加强男女生的交往。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异*往具有智力互偿、情感互慰、个性互补、活动互激等相互补偿作用。因此,加强男女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交往,对于他们心理上的扬长补短是十分有益的,教师们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异性同学在一起进行各种活动,比如,特意安排男女生相互合作来完成某项任务,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及时发扬;教师也可以在排座位时让男女声混合使他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弥补不足。多向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更能丰富学生的个性,是男女学生的性格变得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加坚定。
(三)消除偏见,对男女生一视同仁。对于女生,学校应重视她们的生活经验,满足她们的特殊学习需要,为她们创造健康的、安全的、具有保护性和激励性的学习环境,为她们树立性别学习的榜样。家长不能把做家务看作是女儿的 “本性”,不要动不动当着女儿的面夸她长得漂亮,也不要议论其他女孩的长相等。对于男生,学校应该多引导他们参与体现男生本领的运动,开设适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家长对儿子不能偏爱,平常不能让儿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教师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成绩而偏爱女生,比如男女生发生矛盾时不要习惯性地把错误算在男生的头上,要理智耐心地询问原因然后解决问题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还有,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应该给予公平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给予客观公正的表扬与指正。教师一定要做到 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要做到“三心” 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
(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教师要教育男女生正确认识性别差异并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特别要帮助女生了解和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中女性的弱点及作用,要以女英雄、女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激发女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去认识自己,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从自我反省中认识自己,从榜样中认识自己,从活动表现和活动成果中认识自己。
(五)修订教材和课外读物。增加女科学家、女文学家、女企业家等的传记和作品,改变传统的“男耕女织”、“男外女内”的插图,使教材、儿童读物彻底消除性别歧视,真正做到男女平等。另外,在小学教材的编排中应当充分考虑男女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考虑到男女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及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比如可以在《语文》教材中适当插入男生比较感兴趣的科普类、军事类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男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扩大了女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她们的视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13:50
正确对宝宝进行性别教育
1.不要混淆孩子的性别打扮
有这样的习俗,如果男孩体弱多病,要把他装扮成女孩来抚养;有些爸爸妈妈不满意孩子的性别,或者仅仅是一时好玩,随意改变孩子的性别装扮:给男孩系蝴蝶结、穿裙子,把女孩弄成“假小子”。这些都属于父母的不恰当行为。
女性化男孩和男性化女孩在年龄较大时,常常受到小朋友的歧视和捉弄,或受到老师和邻居的压力,使他们企图隐蔽自己的异性行为,但常常办不到,内心十分痛苦。同时他们又无形中被其他宝宝“隔离”开来,因而产生内向、孤独、胆小及忧郁的性格特点。
2.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爸爸妈妈的装扮和形象,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如果女孩有一头漂亮的长发,经常穿公主裙,妈妈却总是板寸头和工装裤,女孩很可能会对女性形
象产生迷糊,进而怀疑大人对她“你是女孩”的教导。同样,爸爸人高马大,却从不干家里的体力活、脏活和重活,若想教导儿子“你是男子汉”、“男生是家里的
顶梁柱”,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缺乏应有的父母性“角色”榜样男孩在3~4岁以后应多接触父亲等男性榜样,如果此时得不到应有的男性榜样,性心理发育可能受到挫折,导致性别认同混
乱。在有些女性化男孩的家庭中,常常是母亲作主、父亲惧内,这些宝宝自幼崇拜女性,处处以母亲为榜样,就可能潜移默化地发生性别认同混乱。
3.正面解答孩子的性别问题
很多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啊?我和妈妈有什么不同啊?甚至,有时候爸爸妈妈上厕所或洗澡时,孩子会偷偷溜进来看几眼。不要大惊小
怪、急于遮掩,甚至责骂孩子是“流氓”。孩子只是好奇,想观察爸爸妈妈的身体,大人坦然的态度和冷处理会让孩子淡然此事,大人反应过激恰恰会强化孩子的好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