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8 01:5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1:36
转山主要是藏族人为了完成某种信仰而进行的转神山的活动,以*八大神山为主,较著名的当属冈仁波齐,转山是当地人对神明的膜拜,骑行是对自我的挑战,是对一种冥冥召唤的向往,有句话是因为山就在那儿,这句话很装b,但是很实际,包括我很多时候也会有这样一种冲动,此之谓中毒。
转山的主人公就是在中毒的情况下对自己以为的正确的理念的追寻,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并不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于是,他有了和藏民一样的膜拜行为。
曾经有次登山,偶遇了几个老和尚,也许是市场化的影响,也许是乔装打扮的骗子。他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斋念佛,面壁打坐的孤寂时光了,在那里看到僧侣开车上网卖字画,多少有些滑稽,也就在那次,被一个老和尚叫住,说我有慧根,与佛结缘,我苦笑,自感六根不净,尘缘未了,哪能剃度成佛,这不是亵渎了佛祖的神灵与圣洁吗?也许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 累了困了的时候,于寂静的夜晚,看几眼*,诵几首佛乐,以此来慰藉我们的那种烦躁与困顿的心,然而如果真的让我们遁入空门,那种肃静的生活我们真的又能接受吗?也曾想起那次去往一个道观,当我站在峰顶,群雾缭绕中,真的如入仙境,一切的一切的都是那样的清净,雨静静的下,涤荡了我的心灵。倏忽之间,那份时间就此静止于那时那地。
而生活中拥有那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落花开的闲适,在这浮躁高速运转的城市拥有一份闲云野鹤的隐逸,在繁琐的工作生活之外品一杯清茶,在暖暖的灯光下,安静的纯音乐下读一本好书,带着微笑与满足坦然入睡。这也许是一种奢侈,我们一些人的梦想吧。
但是,一如,当老子还没有成为境界时,孙子先是一种兵法。我们依旧在路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1:37
毋宁说这更应该是一种心灵的朝拜与涅槃,在尘世的纷纷扰扰中,我们很难静下心来面对自己内心,肉体与精神的孤独,在大自然冰山的面前,你的苦痛与落寞,欢笑与惆怅,茫然无声,空空旷旷一人,一个人的战斗,一个人的朝拜与重生,当虔诚的信徒三步一叩首的行走于朝圣路上的时候,也许他的本身就是一尊天地之间的佛陀,沧桑刀刻结满老茧的脸上,眼神中确实如纳木错湖的纯净与坦然,我们归于现实,为了生计奔波,也许这就是我们久违了的坚持与信仰,很羡慕剧中的男主人公,年轻的时候,能抛弃一切,追随自己的心声。也许这些都是日后垂垂暮年的谈资与一生都受用无穷的精神财富。也许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世事的沉浮,但在心底,都会保留这一份圣洁。世事纷扰太多,所以向善的人之另一本性,在面对这雪山湖泊之后才会心生如此的向往与渴求,人,行走于路上,面对自己的内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回归自然的本性。
我没看过小说,但是基本上电影是在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夸张,*温差大,风大,日照强,人容易病,有抢劫的,这都是实际的困难,情节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至于那个与藏族人爱情,摔伤,不排除发生这样的可能,但都是小概率事件。 电影本身是带有一点诚意的,符合大多数呆在办公室中呆的习惯的人的口味,但对我个人来讲,可能是旁边的太多的人干过这件事情,反而觉得这电影没什么意思。说句题外话,转山最后的票房似乎是三百多万,但这不影响对影片本身的教育意义,一种对平凡生活的超越,对道路的坚持。有必要可以看一下,比起其他的一部什么高海拔之恋,强的不是一点半点,个人意见,勿喷。另外作者应该是先走滇藏,后转318的,这条路有条件的可以骑行一下,无条件的驾车走或者坐车走,人这辈子做一下还是很值得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1:37
曾经想仗剑走天涯,天方夜谭或者人云亦云的骑着单车去*,电影的场景多少会让我感同身受,那皑皑的白雪,风卷云舒的天际与大地,透彻心底的冰凌。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为了了却他临终哥哥的未尽遗愿,独自一人倔强的踏上这个可能永无回头之路的死亡之旅,有几次都险些丢掉性命,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考验之下,他一步一步坚毅的走了下去,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与阻力,到达了拉萨。
画面很美,故事性虽然一直被人说坑,说骑行理由牵强,说行程不合理,但我看过原著,原型谢旺霖的理由就是随手申请一笔经费,然后赶时间不得不在冬天骑行,而且路线是比较随意的。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联不多,唯一的相识之处就是摔下悬崖,另外推荐小说《转山》,尤其是《沪沽湖的女儿》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