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14:20
共7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7 18:42
太平洋远古细菌8600万年不进食,几百年到几千年繁殖一次。
据媒体报道,科学家们在太平洋深海中发现一种古老细菌已经8600万年未曾进食,它们数百年至数千年繁殖一次。
丹麦奥胡斯大学研究人员汉斯·罗伊(HansRoy)的研究小组利用探测大洋底泥的专用传感器发现,这种细菌以极低的速率消耗着氧气,勉强算作是有生命的。
研究团队还发现了海底沉积物中的生物环境还可提供有机碳,和大型恐龙是同一时代,这些细菌便是在此时被“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对深海中生活的细菌不太了解,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命名规则,因为这些细菌的DNA与任何一种已知的细菌种类都不相符合。从目前的数据看,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深海细菌的繁殖速率,大约在数百年一次至数千年一次之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5:50
鳄鱼在白垩纪没有灭亡的原因如下:
1.由于物种大灭绝导致,必然会有一部分的鳄鱼走向死亡,但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生态圈之内,很多的小型生物并没有完全毁灭,这些生物包括一些鸟类,鱼类,哺乳动物等等,虽然有一部分的鳄鱼死了,但还有一部分苟延残喘下来。
2.另外由于鳄鱼的生活习性所致,鳄鱼在平时的运动量极小,所消耗的热量也相对较低,这也让鳄鱼能够很好的渡过一个食物短缺的时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今天鳄鱼能够活下来,而恐龙却已经不见了的主要原因。
3.鳄鱼之所以没有灭绝,是由于鳄鱼的很多捕猎对象本身就没有在6000多万年前的那场全球性的大灭绝灾难中被灭绝,这其中包括多种鱼类、蛙类、水鸟类、龟类、小型兽类等等。
4.虽然大灾难减少了鳄鱼可捕猎的对象,但大灾难本身也减少了鳄鱼种群的数量,使得幸存下来的鳄鱼依然能够得到必要的食物来源,因此,鳄鱼才得以逃脱了整个种族被灭绝的命运。
扩展资料:
鳄鱼属脊椎动物爬虫纲,世界上的鳄类有 25种左右,著名的有恒河鳄、短鼻鳄、澳鳄、西鳄、暹罗鳄、眼镜鳄以及尖鳄等,生活在我国的则有扬子鳄。鳄鱼的全身一般都被一层厚厚的角质骨板所包裹。
平时喜欢栖息于河流、湖泊、沼泽中,或生活于丘陵中的潮湿地带。鳄鱼属肉食性的动物,其捕猎的对象有鱼类、蛙类、水鸟类、龟类、小型兽类等。
自从恐龙灭绝后,成年的鳄鱼罕有天敌,除了人类,几乎没有那种食肉动物愿意招惹凶猛无比的成年大鳄鱼,由此不难想象,如果今后没有全世界范围内的天灾人祸,自然界中的鳄鱼是不会轻易灭绝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7:08
因为鳄鱼是是迄今为止对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动物,是半水生动物,并可以生物碎屑为生。
1、它们的水生生态位与穴居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减少环境剧烈变动的影响。
2、鳄鱼属于冷血动物,可以连续数个月未进食。
3、现代鳄鱼可以食腐为生,并可长达数月未进食;幼年鳄鱼的体型小,成长速度慢,在头几年多以无脊椎动物、死亡的生物为食。这些特性可能是鳄鱼能够存活过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关键。
扩展资料: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发生于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第三纪之间 ,约6550万年前,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含恐龙)。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因为造成恐龙的灭亡与哺乳动物的兴起而著名,但是,需要指出: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约95%的生物,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
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存活,可能因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白垩纪末期似乎没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与鸟类借由以昆虫、蚯蚓、蜗牛…等动物为食,而在K-T事件中存活,而这些动物则以死亡的植物与动物为食。科学家假设,这些生物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生,因此得以在这次植物群崩溃的灭绝事件存活。
在这次灭绝事件存活下来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陆地动物是鳄鱼与离龙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8:42
鳄鱼在白垩纪没有灭亡的原因如下:
1、体型方面的原因
现代鳄鱼的祖先在白垩纪体型很小,中生代的巨型鳄鱼不是现代鳄鱼的祖先,白垩纪晚期的大灭绝有一个显著特点,大型生物一律灭绝,活下来的是体型较小的生物。
2、食物链竞争方面的原因
在食物链中越高地位的竞争越激烈,物种的更替越频繁,而恐龙恰恰处于这个位置,所以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大。而鳄鱼虽然也算掠食动物,但它采用的是在湖泊河流里伏击捕食,而哺乳类掠食者在陆地上快速奔跑捕食,双方不够成竞争,一些早期的陆生鳄则在与哺乳类竞争下落败,早早灭绝。
现在剩下的只有两栖鳄。
扩展资料
鳄鱼的历史起源
鳄鱼之所以引起特别关注乃因其在进化史上的地位:鳄是现存生物中与史前时代似恐龙的爬虫类动物相联结的最后纽带(除鸟类);同时,大量的各种鳄化石已被发现;4个亚目中有3个已经绝灭。根据这些广泛的化石纪录,有可能建立起鳄和其他脊椎动物间明确关系。
白垩纪晚期是哺乳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那段时间里,许多种群开始分化,以适应在不同的小环境下生存。戴维·克劳斯说:“鳄鱼从白垩纪晚期日趋多样化,大到5米长,小的不足1米,以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需要。
建立灭绝物种和现代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研究过去的地理结构。以往北半球发现的化石比较丰富,在马达加斯加的发现之前,有关南半球,冈瓦纳古陆的化石非常少。对物种在南半球跨*发现的早期理论认为,在各*之间,有巨大的“桥”相连。
但,科学家们认为1亿6千5百万年前,非洲*最早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去,而印巴次*、马达加斯加、南美洲、南极洲连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因此植物和动物得以分散到各处。
中国汉代始知南方有鳄,唐宋迭有记载,明清以来偶见于沿海岛屿。
《礼记》中叫是一种鳄鱼,后来唐代韩愈因鳄鱼之患作《祭鳄鱼文》如讨贼文,义正辞严,吓退鳄患。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更是将鳄鱼归入药性,“鳞部-鳄鱼-释名:土龙。”并将药性定为:“‘主治:心腹症瘕’‘湿气邪气’”无疑表明了鳄鱼在人类生活的作用,近代更是以鳄鱼皮革制作奢侈品而显示其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鳄鱼
百度百科-白垩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0:34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Artistic depiction of asteroidal impact)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发生于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第三纪之间 ,约6550万年前,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含恐龙)。
在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化石纪录中,鳄形超目有10个科存在者,其中5科在K-T界线后消失,其余5科存活到古新世。这些幸存的鳄鱼大多栖息于淡水与陆地环境,唯有森林鳄科同时存活于淡水与海洋环境。
由此可看出有50%的鳄鱼灭绝,而且没有大型鳄鱼存活下来,例如北美洲的恐鳄。鳄鱼在灭绝事件后大量存活的原因,可能是它们的水生生态位与穴居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减少环境剧烈变动的影响。
在2008年,Stéphane Jouve与其同事提出森林鳄科的幼年体生活于淡水环境,如同今日的海生幼年鳄鱼,所以当其他海生爬行动物灭亡时,森林鳄科仍得以继续幸存。淡水环境受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影响,不若海洋环境来得大。
扩展资料: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原因
关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成因,科学家们目前已提出数个理论。这些理论多关注于撞击事件,或是火山爆发,某些理论甚至认为两者都是原因。
在2004年,J. David Archibald与David E. Fastovsky试图提出一个结合多重原因的灭绝理论,包含:火山爆发、海退、以及撞击事件。在这个理论中,白垩纪晚期的海退事件,使陆地与海洋生物群落面临栖息地的改变或消失。
恐龙是当时最大的脊椎动物,首先受到环境改变的冲击,多样性开始衰退。火山爆发喷出的悬浮粒子,使得全球气候逐渐冷却、干旱。最后,撞击事件导致依赖光合作用的食物链崩溃,并冲击已经衰退的陆地食物链与海洋食物链。
多重原因理论与单一原因理论的差别在于,单一原因难以达成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也难以解释灭绝的模式。
虽然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造成许多物种灭绝,但不同的演化支,或是各个演化支内部,呈现出明显差异的灭绝程度。由于大气层中的微粒遮辟了阳光,减少抵达地表的太阳能,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衰退或灭绝。
在白垩纪晚期,食物链底层是由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构成,例如浮游植物与陆地植物,如同现今的状况。证据显示,草食性动物因所依赖的植物衰退,而数量减少。同样地,顶级掠食者(例如暴龙)也接连受到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2:42
鳄鱼没有与同为爬行动物恐龙一起灭绝,用事实证明了鳄鱼的生存方式确实可以避免6000多万年前发生的导致大量生物灭绝的灾难。通过对现在生存着的鳄鱼的观察,不难总结出作为肉食动物的鳄鱼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1:06
适应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