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战 麻雀战 地道战 地雷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1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4 06:26
游击战
抗战时期,敌后的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而在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详细使用游击战战术的人是楚汉时期汉的大将彭越。 在中国*党领导的*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战争时期,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依托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地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长期的*战争,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显示了中国*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
麻雀战
麻雀战,是中国民兵常用的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法。由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抗日战争中,抗日根据地民兵,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队,出没在山野密林,狭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那样,东一*、西一 *,出敌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敌人,一阵猛打。 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 睡又睡不香,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境地
地道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地雷战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不仅在山东海阳人民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1962年由中国人民*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雷战》是一部经典之作,影响甚大。1998年3月推出的游戏《地雷战》也是一部精品游戏。
回答者: Demonsimple | 一级 | 2011-4-17 13:17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而在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详细使用游击战战术的人是楚汉时期汉的大将彭越。 在中国*党领导的*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战争时期,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依托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地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长期的*战争,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显示了中国*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
编辑本段理论和原则
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 游击战
理论和原则,主要有: 1.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2.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3.*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4.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5.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 6.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7.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很难独立地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使游击队发展成正规军,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紧密配合,才能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编辑本段游击战内容
游击战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展过游击战。中国人民对游击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长期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适合本国情况的游击战法,为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袭击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等。 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它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出没无常地攻击和袭扰敌人,达到歼灭或消耗敌人的目的。游击战是一种非正规作战,无固定的作战线,较正规战具有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 游击战通常不能决定战争命运,它的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和把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战争的游击战,是被压迫的人民或被侵略的民族,反抗压迫或侵略的一种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形式,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经起到以弱胜强的重大作用。 中国古代兵书史籍对游击战有生动的记述。“游击”一词,最早见于汉初。 《汉书·匈奴传》载:"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余日。游击无所得。"汉高祖设置游击将军,把游击部队称为"游兵"、"游骑"、"游军"。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载:"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这里说的游兵的作战行动,是游击战性质的。 《握奇经·八阵总述》 “游军”一节记述:“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结陈(阵)趋地,断绕四径。后贤审之,势无常定。”这是对游击战特点的生动描述。
编辑本段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游击战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准备攻打楚国,采纳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后决战的建议,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国许多地方以游击战袭扰楚军,达6年之久,致使楚军疲惫不堪,尔后派主力入楚决战,大败楚军。 中国历史上较大的农民战争,都曾把游击战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 唐末黄巢领导的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起义,清朝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农民军处于弱小时期,大都采用出没无常,避实击虚,声东击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的游击战法,常使官军顾此失彼、腹背受击,疲于奔命。这种农民战争中的游击战,曾在反抗和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造成了相当的兵员损失,削弱了日军“以战养战”搜刮沦陷区支撑前线的能力,据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我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越战中,越共武装进行游击作战
越南战争游击战
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可说是近代最成功的例子之一:越*队先用游击战的型态和法国对抗,获得效果;在美国大规模介入之后,即使美军使用现代化的装备与精良的武器,游击战的型态依然使美军吃不消,最后终于击败美国。
其他国家的游击战
游击战在世界许多国家也有较长的历史和辉煌的战绩。在1337~1453年百年战争中,法国人民组织农民和城市贫民游击队,进行了长期的抗英游击战,最终配合正规军驱敌出国,收复失地。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中,1808~1814年西班牙抗法战争中,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这些国家人民所进行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对战胜侵略者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所进行的游击战,对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伟大的战略作用。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长期的游击战抗击侵略者,发展、壮大*力量,赢得了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印度支那、阿富汗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创造了农村游击战与城市游击战相配合,袭击战与打坦克、*、打空降、打武装直升机相配合的新经验。 下面略举几例: 1、美国独立战争独立战争期间,“一分钟人”(Minutemen,又作瞬息民兵)在北美享有盛誉,它指的是反抗英军、追求自治的武装村民,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因为他们行动特别迅速,只要一听到警报,在一分钟内就能集合起来,立即投入战斗,在整个战争期间四处袭扰英军,让英国人吃尽了苦头。 2、阿富汗面对苏联入侵时所采用的游击战,让苏联军方吃不消,间接造成苏联的瓦解。
编辑本段七条战术原则
游击战
另外,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也总结出七条游击战术原则,与*等人颇为相似: (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 (2)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 (4)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5)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 (6)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再采取突击的方式; (7)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编辑本段中国特色游击战
战斗方式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在中国*党领导的*战争中,游击战是人民战争的重要作战形式之一,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作为一种主要作战形式。土地*战争初期,弱小的红军依托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发展壮大了*武装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人民政权,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敌后战场,抗击着64%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辅助作用。 游击战的主要战法是袭击,依据袭击对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等。中国人民在*战争实践中,还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等丰富多彩的游击战法。这些战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战斗种类
袭击战,是乘敌不备,对其实施突然攻击的战法。通常选择战斗力
不强,防备不严,便于袭击的驻止之敌或运动之敌,以迅速而突然的动作,速战速决,快打快撤。 伏击战,是袭击运动之敌的战法。分为待伏和诱伏,待敌或诱敌进入伏击圈时袭击之。伏击战要求秘密隐蔽,突然发起攻击,速决歼敌,快打快撤。 破击战,是以破坏敌方重要军事目标为主的一种战法。也称破袭战。破击战的目标,通常是敌方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技术兵器基地等。目的是为了造成敌方交通瘫痪,指挥失灵,补给困难,力量削弱和精神紧张。进行破击战,必须有周密细致的组织计划和充分的技术准备,以出敌不意的方法和行动实施之。 敌后游击战
袭扰战,是游击队、民兵和群众相配合,以各种诡诈的手段,杀伤、毁坏、恐吓、扰乱、疲惫敌人的一种战法。通常由游击队和民兵以单兵或小组进行袭扰活动,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杀伤敌有生力量,制造各种假象,虚张声势,迷惑敌人。 地雷战,是以地雷为主要武器杀伤敌人的战法。通常与地道战、麻雀战结合运用,以杀伤、消耗敌人,封锁和*敌方的行动。 地道战,是依托地道工程打击敌人的战法,通常与火力战、地雷战、麻雀战相结合,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麻雀战,是小群分散兵力狙击袭扰敌方的战法。通常是三五成群,忽聚忽散,时隐时现,出没无常,灵活机动地杀伤、消耗、迷惑、疲惫敌人。 围困战,是对驻止孤立之敌的战法。通常是包围封锁固守之敌,切断其与外部的联系,断绝其物资供应,陷敌于弹尽粮绝的困境,并结合*攻势,*迫其投降或为歼灭该敌创造条件。
编辑本段游击战前景
在未来战争中,游击战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式武器装备不断出现,游击战将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对游击武装的生存能力、机动能力、作战能力和指挥艺术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游击武装要做到能打坦克、*、打空降、打武装直升机,能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并把破袭敌方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与通信侦察系统,瘫痪敌方的供给能力和指挥活动,作为重要任务。
编辑本段对游击战评价
正面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最终夺取胜利,这是一种战争艺术。
反面
但是,如果将游击战的战法用作于恐怖主义,则会大大的降低了游击战的积极性。这样的话,“融于群众”就成为了利用平民当作挡箭牌,这样违反人道主义原则。这样的“游击战”是一种持久战,大大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严格的说,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汽车*、路边*等及一些*的破坏行为不算作一种游击战。
麻雀战,是中国民兵常用的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法。由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抗日战争中,抗日根据地民兵,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队,出没在山野密林,狭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那样,东一*、西一 *,出敌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敌人,一阵猛打。 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 睡又睡不香,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境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不仅在山东海阳人民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1962年由中国人民*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雷战》是一部经典之作,影响甚大。1998年3月推出的游戏《地雷战》也是一部精品游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4 06:27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而在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详细使用游击战战术的人是楚汉时期汉的大将彭越。 在中国*党领导的*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战争时期,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依托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地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长期的*战争,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显示了中国*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
编辑本段理论和原则
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 游击战
理论和原则,主要有: 1.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2.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3.*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4.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5.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 6.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7.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很难独立地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使游击队发展成正规军,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紧密配合,才能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编辑本段游击战内容
游击战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展过游击战。中国人民对游击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长期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适合本国情况的游击战法,为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袭击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等。 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它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出没无常地攻击和袭扰敌人,达到歼灭或消耗敌人的目的。游击战是一种非正规作战,无固定的作战线,较正规战具有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 游击战通常不能决定战争命运,它的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和把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战争的游击战,是被压迫的人民或被侵略的民族,反抗压迫或侵略的一种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形式,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经起到以弱胜强的重大作用。 中国古代兵书史籍对游击战有生动的记述。“游击”一词,最早见于汉初。 《汉书·匈奴传》载:"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余日。游击无所得。"汉高祖设置游击将军,把游击部队称为"游兵"、"游骑"、"游军"。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载:"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这里说的游兵的作战行动,是游击战性质的。 《握奇经·八阵总述》 “游军”一节记述:“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结陈(阵)趋地,断绕四径。后贤审之,势无常定。”这是对游击战特点的生动描述。
编辑本段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游击战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准备攻打楚国,采纳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后决战的建议,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国许多地方以游击战袭扰楚军,达6年之久,致使楚军疲惫不堪,尔后派主力入楚决战,大败楚军。 中国历史上较大的农民战争,都曾把游击战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 唐末黄巢领导的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起义,清朝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农民军处于弱小时期,大都采用出没无常,避实击虚,声东击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的游击战法,常使官军顾此失彼、腹背受击,疲于奔命。这种农民战争中的游击战,曾在反抗和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造成了相当的兵员损失,削弱了日军“以战养战”搜刮沦陷区支撑前线的能力,据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我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越战中,越共武装进行游击作战
越南战争游击战
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可说是近代最成功的例子之一:越*队先用游击战的型态和法国对抗,获得效果;在美国大规模介入之后,即使美军使用现代化的装备与精良的武器,游击战的型态依然使美军吃不消,最后终于击败美国。
其他国家的游击战
游击战在世界许多国家也有较长的历史和辉煌的战绩。在1337~1453年百年战争中,法国人民组织农民和城市贫民游击队,进行了长期的抗英游击战,最终配合正规军驱敌出国,收复失地。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中,1808~1814年西班牙抗法战争中,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这些国家人民所进行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对战胜侵略者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所进行的游击战,对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伟大的战略作用。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长期的游击战抗击侵略者,发展、壮大*力量,赢得了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印度支那、阿富汗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创造了农村游击战与城市游击战相配合,袭击战与打坦克、*、打空降、打武装直升机相配合的新经验。 下面略举几例: 1、美国独立战争独立战争期间,“一分钟人”(Minutemen,又作瞬息民兵)在北美享有盛誉,它指的是反抗英军、追求自治的武装村民,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因为他们行动特别迅速,只要一听到警报,在一分钟内就能集合起来,立即投入战斗,在整个战争期间四处袭扰英军,让英国人吃尽了苦头。 2、阿富汗面对苏联入侵时所采用的游击战,让苏联军方吃不消,间接造成苏联的瓦解。
编辑本段七条战术原则
游击战
另外,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也总结出七条游击战术原则,与*等人颇为相似: (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 (2)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 (4)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5)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 (6)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再采取突击的方式; (7)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编辑本段中国特色游击战
战斗方式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在中国*党领导的*战争中,游击战是人民战争的重要作战形式之一,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作为一种主要作战形式。土地*战争初期,弱小的红军依托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发展壮大了*武装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人民政权,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敌后战场,抗击着64%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辅助作用。 游击战的主要战法是袭击,依据袭击对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等。中国人民在*战争实践中,还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等丰富多彩的游击战法。这些战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战斗种类
袭击战,是乘敌不备,对其实施突然攻击的战法。通常选择战斗力
不强,防备不严,便于袭击的驻止之敌或运动之敌,以迅速而突然的动作,速战速决,快打快撤。 伏击战,是袭击运动之敌的战法。分为待伏和诱伏,待敌或诱敌进入伏击圈时袭击之。伏击战要求秘密隐蔽,突然发起攻击,速决歼敌,快打快撤。 破击战,是以破坏敌方重要军事目标为主的一种战法。也称破袭战。破击战的目标,通常是敌方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技术兵器基地等。目的是为了造成敌方交通瘫痪,指挥失灵,补给困难,力量削弱和精神紧张。进行破击战,必须有周密细致的组织计划和充分的技术准备,以出敌不意的方法和行动实施之。 敌后游击战
袭扰战,是游击队、民兵和群众相配合,以各种诡诈的手段,杀伤、毁坏、恐吓、扰乱、疲惫敌人的一种战法。通常由游击队和民兵以单兵或小组进行袭扰活动,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杀伤敌有生力量,制造各种假象,虚张声势,迷惑敌人。 地雷战,是以地雷为主要武器杀伤敌人的战法。通常与地道战、麻雀战结合运用,以杀伤、消耗敌人,封锁和*敌方的行动。 地道战,是依托地道工程打击敌人的战法,通常与火力战、地雷战、麻雀战相结合,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麻雀战,是小群分散兵力狙击袭扰敌方的战法。通常是三五成群,忽聚忽散,时隐时现,出没无常,灵活机动地杀伤、消耗、迷惑、疲惫敌人。 围困战,是对驻止孤立之敌的战法。通常是包围封锁固守之敌,切断其与外部的联系,断绝其物资供应,陷敌于弹尽粮绝的困境,并结合*攻势,*迫其投降或为歼灭该敌创造条件。
编辑本段游击战前景
在未来战争中,游击战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式武器装备不断出现,游击战将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对游击武装的生存能力、机动能力、作战能力和指挥艺术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游击武装要做到能打坦克、*、打空降、打武装直升机,能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并把破袭敌方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与通信侦察系统,瘫痪敌方的供给能力和指挥活动,作为重要任务。
编辑本段对游击战评价
正面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最终夺取胜利,这是一种战争艺术。
反面
但是,如果将游击战的战法用作于恐怖主义,则会大大的降低了游击战的积极性。这样的话,“融于群众”就成为了利用平民当作挡箭牌,这样违反人道主义原则。这样的“游击战”是一种持久战,大大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严格的说,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汽车*、路边*等及一些*的破坏行为不算作一种游击战。
麻雀战,是中国民兵常用的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法。由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抗日战争中,抗日根据地民兵,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队,出没在山野密林,狭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那样,东一*、西一 *,出敌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敌人,一阵猛打。 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 睡又睡不香,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境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不仅在山东海阳人民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1962年由中国人民*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雷战》是一部经典之作,影响甚大。1998年3月推出的游戏《地雷战》也是一部精品游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4 06:27
游击战
抗战时期,敌后的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而在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详细使用游击战战术的人是楚汉时期汉的大将彭越。 在中国*党领导的*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战争时期,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依托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地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长期的*战争,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显示了中国*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
麻雀战
麻雀战,是中国民兵常用的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法。由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抗日战争中,抗日根据地民兵,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队,出没在山野密林,狭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那样,东一*、西一 *,出敌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敌人,一阵猛打。 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 睡又睡不香,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境地
地道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地雷战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不仅在山东海阳人民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1962年由中国人民*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雷战》是一部经典之作,影响甚大。1998年3月推出的游戏《地雷战》也是一部精品游戏。